林芯芯
最近,繼制造假餐廳、混入巴黎時裝周后,VICE Media旗下網紅員工烏巴·巴特勒又玩了一次解構游戲,請自己招募的一批不同人設的替身上電視節目,VICE團隊為此策劃了一集紀錄片。
“既然網絡上的人設可以因地制宜,為什么不能應用到現實世界里呢?”
烏巴·巴特勒是誰?在VICE Media官網上,這名英國網紅以《我當著警察叔叔的面以身試法,看看他們會不會抓我》、《我把我破爛的棚戶房變成了倫敦最紅的餐廳》《只需要會P圖和發郵件,你就可以假裝成名人好友騙吃騙喝一整天》等文章的作者出現。
2017年11月1日,借助在貓途鷹點評網站上長達半年的刷票與評論,他把自家的后院炮制成了倫敦第一假餐廳,“全倫敦最好”,只寫附近街道的名字,將地址模糊化以避免被拆穿,并備注“只接受預約”。此外,他還建設了一個網站,上傳一些美食照片,用刮胡膏作奶油、海綿作點心,甚至拍攝自己腳跟的局部作為餐點之一。
期間,有普通網友、電視臺工作人員和公關公司等陸續通過郵件或電話預約,都遭到烏巴以滿客的理由拒絕,直至他終于決定開店迎客。開業當天,他請來廚師朋友和DJ,花費31英鎊買菜品,邀請到20位嘉賓。其中除了預約多次的人,還包括幾個來撐場面的朋友。烏巴告訴他們用餐免費,并忽悠客人會有電視臺前來拍攝。當晚,客人們給了好評。
開業之后,這家假餐廳的排名開始下降,貓途鷹后來也將這家店從網站上刪除,而烏巴則成了英國的網絡紅人。

如奧斯卡·王爾德所感慨的,生活開始模仿藝術,而不是藝術捕捉生活,某些落日,開始看起來像柯羅的畫。
躥紅的幾個月前,他還曾在街上挑中地攤牛仔褲山寨品牌喬治·阿尼瑪(Georgio Peviani),以該品牌創始人的名義混入巴黎時裝周的上層。為此,他買下同名網站的域名,印好名片,在秀場內外擺好姿態,“閑庭信步威震四方,所有人都被唬住了。”
畢竟,在《有閑階級論》的作者托爾斯坦·凡伯倫看來,文化有時也不過是一種進攻性炫耀的結果,烏巴顯然深諳其中的表面要義,就這樣一路闖進前排頭等席,見到了知名模特、設計師以及《Vogue》編輯等時尚圈人士。在觥籌交錯間,他帶來的地攤山寨品牌阿尼瑪與時尚之都巴黎的弄潮兒和先鋒們混在一起,進入了“時尚圈不可侵犯的上層社會”。
“經過網紅和Instagram的傳播,阿尼瑪走向了全世界。真是不可思議啊,夢想正在實現。”既然人們更樂于見到并信任那些由標簽和名頭組成的對象,那么,有了標簽,再擺好相應的姿態,一切盡在掌握中。
而最近,他的替身計劃,則是招募了幾個不同的人,將他們分為不同類型的烏巴,這些替身烏巴在通過面試篩選和排練后,進入英國BBC電臺、印度電視臺、澳大利亞早間節目等參加活動或接受媒體采訪,沒有工作人員發現。烏巴讓替身在鏡頭前問,“你是真實的嗎?我是真實的嗎?有什么是真實的嗎?”之后,一個網站又誕生了,“幫大家優化真實世界的人設,在這里,你可以選擇更好版本的你,讓他們替你活出精彩人生。”
這是別出心裁的個人炒作,是跟上時代的媒體營銷,還是僅僅只是一場玩世不恭的解構行為藝術?可能兼而有之。
不過,沒有被認出來的假烏巴,也可能,僅僅是名氣還沒有達到需要電視臺媒體與觀眾再三確認身份的程度罷了。但烏巴還是提出了有趣的命題,挑明了“真實”的建構之道——此時此刻,時代正在提供網絡偽裝與相互替代的條件,標簽與姿態可以是入場券。然后,真相揭穿,再告訴你,這不過是娛樂工作的一環,有趣是流量,命題行為也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