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宇諾
小說是一種虛構的文體,但現實主義小說總要反映現實。這時,作家可能就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你小說里有沒有哪些地方并不是虛構的?是否寫到了自己或者朋友的真實經歷?對此,有的作家很坦蕩。薩爾曼·拉什迪寫過一部小說叫《憤怒》,講述了一個印度裔教授索蘭卡的故事。索蘭卡拋下了跟他共同生活了1 5年的英國妻子和3歲的兒子,從倫敦飛往曼哈頓。他賺了大錢,急于來到美國開始新生活。這部小說提到了一些與現實世界里同名的設計師、演員、藝術家、歌手、作家、主播、超模。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伍德說: “許多讀者都知道,拉什迪本人曾經拋棄了英國的妻子和孩子,來到美國開始新生活,在《談話》雜志的發布會上結識了一個漂亮的印度女友。除了題材和主題方面的巧合,這部小說似乎希望我們將它看成是狂熱的日記?!?/p>
單純記錄真人真事就不叫小說了,或者是自傳,或者是新聞報道,所以小說即使有人物原型,也會被大幅度地加工。有記者問海明威: “你小說中的人物是否都毫無例外地來自真實生活?”他回答說: “當然不是。有些人來自真實生活。你創造的大多數人物來自你對人的見識、理解和經驗?!钡麜颜鎸嵣钪械娜思庸さ谩懊婺咳恰保f:“如果我解釋了我是怎么干的,那會成為誹謗律師的一本手冊……如果你描寫一個人,那就是平面的,好比一張照片,從他的立場看,這就是失敗;如果根據你的經驗去塑造,那就會是全方位的?!?/p>
如果害怕以他人為原型寫小說會吃官司,作家可以寫自傳體小說。馬爾克斯認為,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原型來創作是好事,他給年輕作家的一點忠告是,去寫自己身上遭遇過的東西。“一個作家是在寫他身上遭遇的東西,還是在寫他讀過的或是聽來的東西,總是很容易辨別……我的作品獲得的最大贊美是想象力,而實際上我所有的作品中沒有哪一個句子是沒有現實依據的?!?/p>
杰夫·戴爾也鼓勵寫作者寫自己,他說:“我很想讓自己變成神經放松的那種人,但反過來講,作家也可以用寫作來表達焦慮……所有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你都可以將其轉化為寫作的優勢一你腿斷了,沒關系你可以寫出來;你被男友甩了,沒關系你也可以寫出來,正好用寫作向他復仇?!?/p>
約翰·厄普代克的小說大多描寫的是同時代人的家庭生活,但他認為,作品必須和我們的當下生活保持距離:“我們坐在桌旁寫作,正是為了擺脫這副軀殼?!?/p>
有人問村上春樹,他小說里登場的角色,是否以真實人物為原型。村上春樹基本上予以否認,對他來說,人物原型只是起點,多數情況下,他小說里登場的角色都是在故事發展中自然形成的。除了極少的例外,基本不會有事先決定“我要寫出個這樣的角色來”的情況。隨著寫作的展開,絡繹登場的人物自然會組成主軸般的東西,種種細節也會紛紛被吸附過去,就像磁鐵將鐵片吸附過去一樣。就這樣,一個個完整的人物形象便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