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磊
(無錫嘉仕恒信醫院,江蘇 無錫 214063)
慢性鼻-鼻竇炎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常見病。近年來,隨著空氣污染問題的加重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此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實施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主要手段。對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進行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能夠有效地清除其鼻腔內的病變組織,并能夠保留其鼻腔、鼻竇的正常結構,使其鼻腔、鼻竇黏膜的生理功能盡快恢復正常[2]。但有研究發現,接受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在術后易發生鼻腔粘連。近年來,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簡稱射頻消融術)在治療慢性鼻-鼻竇炎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主要探討用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效果。
選取無錫嘉仕恒信醫院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慢性鼻-鼻竇炎的診斷標準,且經鼻內鏡檢查和鼻竇冠狀位CT檢查被確診患有慢性鼻-鼻竇炎。2)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鼻甲肥大和鼻息肉[3]。其排除標準是:1)存在進行手術治療的禁忌證。2)患有嚴重的腎、肺、心功能不全。3)患有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4)有哮喘病史。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6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30例/組)。觀察組患者中有男18例,女12例;其年齡為18~54歲,平均年齡(35.4±5.2)歲;其病程為1.2~12年,平均病程(4.5±2.2)年。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7例,女13例;其年齡為19~53歲,平均年齡(34.7±5.3)歲;其病程為1.1~12年,平均病程(4.7±2.1)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P>0.05。
在進行手術治療的前1周,讓兩組患者口服潑尼松(生產廠家:北京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2552)進行治療,30 mg/次,1次/d(清晨空腹服用)。在此基礎上,為兩組患者應用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在0o鼻內鏡的引導下,使用20 ml濃度為1%的丁卡因對患者的鼻腔黏膜進行表面麻醉。使用10 ml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對其雙側鼻丘、鼻鉤突前緣及下緣、中鼻甲后端附著處及下鼻甲前端進行浸潤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切除其鉤突,開放其病變的篩泡、前后組篩竇、額竇、上頜竇及蝶竇。在進行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后,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射頻消融術。方法是:在鼻內鏡的引導下,使用MC-GZ510型等離子射頻治療儀(由成都美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及其配套的MC-217型治療刀頭對患者的中鼻甲外側面及下鼻甲中、后段進行消融處理。每個部位進行消融的時間為3~5秒,每次退出刀頭時長按其電凝按鈕對消融區域進行止血。
在術后對這兩組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觀察并對比其臨床療效、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和Lund-Kennedy鼻內鏡評分。采用SNOT-20量表評估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該量表包括擤鼻涕、打噴嚏、流清鼻涕、咳嗽、鼻涕倒流等20個評價項目。
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有所好轉: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Lund-Kennedy評分為1~3分,其VAS評分降低3分以上。痊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退,其Lund-Kennedy評分≤1分,其VAS評分≤1分。
選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SNOT-20評分平均為(19.97±6.18)分;對照組患者的SNOT-20評分平均為(20.00±6.34)分;兩組患者的SNOT-20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Lund-Kennedy評分平均為(1.12±1.05)分,其SNOT-20評分平均為(6.87±3.92)分;對照組患者的Lund-Kennedy評分平均為(1.73±0.83)分,其SNOT-20評分平均為(13.16±4.03)分;觀察組患者的SNOT-20評分及Lund-Kennedy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NOT-20評分及治療后Lund-Kennedy評分的對比(分,±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NOT-20評分及治療后Lund-Kennedy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例 Lund-Kennedy評分(分)SNOT-20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1.12±1.05 19.97±6.18 6.87±3.92對照組 30 1.73±0.83 20.00±6.34 13.16±4.03 t值 2.4554 1.2558 6.1280 P值 0.0085 0.1071 0.0000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無效的患者有3例(占10%),為有所好轉的患者有9例(占30%),為痊愈的患者有18例(占60%)。觀察組患者病情的總好轉率為90%(27/30)。對照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無效的患者有7例(占23.33%),為有所好轉的患者有13例(占43.33%),為痊愈的患者有10例(占33.33%)。對照組患者病情的總好轉率為76.67%(23/30)。觀察組病情的總好轉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情總好轉率的對比[n(%)]
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鼻塞、流膿涕、頭痛等。以往臨床上常單用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但有研究發現,用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存在創傷性較大、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等缺點。近年來,射頻消融術在治療慢性鼻-鼻竇炎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進行射頻消融術有利于其鼻腔的引流,能夠有效地改善其嗅覺減退、流膿涕、鼻塞等癥狀,且安全性較高。有研究表明,聯用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和射頻消融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效果較為理想[5]。為了進一步探討用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效果,筆者對無錫嘉仕恒信醫院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SNOT-20評分及Lund-Kennedy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病情的總好轉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用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