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慶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重慶 401120)
閉角型青光眼和白內障均為臨床上常見的眼科疾病。這兩種疾病常合并發生。臨床上對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手術主要有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及房角分離術。但如何合理地選擇手術為患者進行治療尚無統一的標準。為探討使用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間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對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單眼發病。2)對其患眼進行眼底檢查、視力檢查、裂隙燈檢查、超聲活體顯微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患有閉角型青光眼及白內障[1]。3)能配合完成隨訪。對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為:1)患有或合并有其他眼科疾病。2)存在手術禁忌證。3)無法配合完成治療。根據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小梁組(n=40)和房角組(n=40)。小梁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年齡為42~79歲,平均年齡為(58.5±9.7)歲。房角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齡為42~79歲,平均年齡為(58.6±9.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小梁組患者使用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聯合小梁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術前對患者進行降眼壓治療。術前1 h為患者散瞳。對患者的眼球進行表面浸潤麻醉。在患者顳上9~12點方向距角膜緣2.5 mm處做切口。將穹窿部作為基底,在結膜瓣上建立鞏膜隧道。在角膜緣做輔助切口。在前房注入黏彈劑,環形撕開晶狀體前囊膜。用平衡鹽溶液對核周和囊膜下進行水分離。對硬度為Ⅰ~Ⅲ級的晶狀體核進行原位超聲碎核,對硬度為Ⅳ級的晶狀體核使用攔劈裂法碎核。對晶狀體核進行8~10 s的超聲乳化,然后吸除殘留的皮質。在前房注滿透明質酸鈉。將人工晶狀體植入囊袋。切除鞏膜隧道內垂直于角膜緣的小梁組織及周圍的虹膜組織。間斷縫合鞏膜隧道,抽吸出黏彈劑。經角膜輔助切口注入平衡鹽溶液。觀察晶狀體囊膜的密閉性,縫合結膜和鞏膜瓣。用紗布包扎術眼。為房角組患者使用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聯合房角分離術進行治療。對房角組患者進行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的方法與小梁組患者相同。在為患者植入人工晶狀體后,在其房角粘連部位注入黏彈劑,鈍性分離房角。吸出黏彈劑。經角膜輔助切口注入平衡鹽溶液。觀察晶狀體囊膜的密閉性,縫合結膜和鞏膜瓣。用紗布包扎術眼。
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隨訪6個月。觀察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的視力、前房深度、眼壓及發生并發癥(包括虹膜纖維素性滲出、角膜水腫、房水渾濁)的情況。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患者的視力、前房深度及眼壓相比,P>0.05。術后6個月,房角組患者的視力高于小梁組患者,其眼壓低于小梁組患者,其前房深度深于小梁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的視力、前房深度、眼壓及發生并發癥的情況
據統計,臨床上有80%的青光眼患者為閉角型青光眼患者。閉角型青光眼是因眼球前房角關閉,房水排出受阻而引發的疾病。白內障是因晶狀體代謝紊亂、晶狀體蛋白質變性混濁而導致視物模糊的一種疾病。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眼壓升高、房角粘連、房角深度變淺及視力下降等,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失明[2]。對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是降低其眼壓,促進其排出房水。使用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對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解除其晶狀體病變引起的瞳孔阻滯,促進其排出房水[3]。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房角分離術可通過分離房角的粘連部分促進小梁功能的恢復,增加前房的深度[4-5]。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使用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效果顯著,可提高患者的視力,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