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泉,湯玲珺
(鎮江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藥械科,江蘇 鎮江 212002)
抗菌藥物的發明和使用是20世紀醫藥領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抗菌藥物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各種嚴重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致死率。但近年來隨著抗菌藥物種類的不斷增多,臨床上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現象也在不斷增加。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不僅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同時還會增加細菌的耐藥性,從而可大大增加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難度[1]。Ⅰ類手術切口即無菌手術切口。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對Ⅰ類手術切口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進行規范化管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鎮江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242例Ⅰ類手術切口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61例,女60例;其年齡為25~67歲,平均年齡為(46.79±3.31)歲。其中,接受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患者有20例,接受乳腺部分切除術的患者有30例,接受骨折內固定物取出術的患者有42例,接受甲狀腺切除術的患者有29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63例,女58例;其年齡為23~69歲,平均年齡為(47.62±3.58)歲。其中,接受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患者有21例,接受乳腺部分切除術的患者有29例,接受骨折內固定物取出術的患者有43例,接受甲狀腺切除術的患者有2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其手術切口均為Ⅰ類切口。在此期間,對觀察組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進行規范化管理,方法是:1)組織臨床醫生學習《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使其明確為Ⅰ類手術切口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的給藥時機、藥物使用原則及療程等[2]。督促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手術類型等為其合理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另外,要使臨床醫生根據抗菌藥物的藥理藥性、藥代動力學的特點等規范抗菌藥物的用法用量,不可大劑量或長期為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2)嚴厲禁止臨床醫生收受抗菌藥物生產廠家利潤反饋的行為,一旦發現臨床醫生有上述行為,要對其進行嚴厲的懲處[3]。3)制定抗菌藥物管理細則,詳細記錄各個科室為Ⅰ類手術切口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對于為此類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的比率超過50%的科室,醫院要對其進行全面的檢查和整頓,并由藥劑科的專業人員對該科室的所有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為Ⅰ類手術切口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則[4]。對對照組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進行常規管理,如對臨床醫生進行培訓、規范抗菌藥物的用法用量等。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中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患者所占的比例及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患者所占的比例。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中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患者所占的比例為16.53%,對照組患者中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患者所占的比例為52.89%,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患者所占比例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中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患者所占的比例為25%,對照組患者中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患者所占的比例為65.63%,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患者所占比例的比較[n(%)]
術后,觀察組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率為3.31%(4/121),對照組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率為13.22%(16/121),二者相比,P<0.05。
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發[2015]42號)中明確規定,為Ⅰ類手術切口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的比率應控制在30%以下。但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為此類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的比率大大超過30%。為此類患者大劑量(或超期)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不僅不能達到預防其發生切口感染的目的,有時還會增加其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因此,臨床上應對Ⅰ類手術切口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進行科學的管理,以降低其抗菌藥物的使用率。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Ⅰ類手術切口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菌藥物進行規范化管理,可顯著降低其抗菌藥物的使用率、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及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