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芳艷
(山西省臨汾市中醫醫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的常見病。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保守治療(如藥物治療、牽引治療、推拿治療等)后均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但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病情較重,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經皮穿刺腰椎間盤摘除術和顯微鏡內窺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等術式治療此病。為了提高此病患者的手術效果,需要在術后對其進行科學的護理干預。本文主要研究對手術后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優質護理與康復鍛煉指導的效果。
將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9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術后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92例患者分為對比組和探討組。在對比組患者中,有男24例,女22例;其年齡為26~68歲,平均年齡為(45.23±3.20)歲;其病程為3個月~4年,平均病程為(2.20±0.26)年;其中,接受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經皮穿刺腰椎間盤摘除術、顯微鏡內窺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和其他手術的患者分別有18例、15例、8例和5例。在探討組患者中,有男25例,女21例;其年齡為29~67歲,平均年齡為(46.17±3.54)歲;其病程為5個月~5年,平均病程為(2.57±0.41)年;其中,接受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經皮穿刺腰椎間盤摘除術、顯微鏡內窺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和其他手術的患者分別有17例、16例、9例和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術后,對探討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與康復鍛煉指導,方法是:1)優質護理。(1)基礎護理。術后,由3~4人將患者搬運至病床上,在此過程中要使其身體的軸線保持平直,注意保護其腰部,避免使其腰部出現彎曲、扭轉等情況。對于呼吸不暢的患者,應協助其吸氧,將氧流量設為3~4 L/min。另外,準確記錄患者24 h液體的出入量,密切觀察其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2)體位護理。術后6 h內,囑患者保持平臥位,且不可翻身。若在此期間患者出現頭痛的癥狀,可將其床頭適當抬高。手術結束6 h后,每隔2 h協助患者在床上翻身1次。在協助其翻身時要保持其脊柱在同一水平線上,避免扭轉其腰部。(3)床上排便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術后短期內無法下床活動,需在床上排便。在患者排便時,應為其設置遮擋屏風,并讓無關人員回避。告知患者切勿用力排便,以防對其腰椎產生牽拉。若患者發生便秘,應遵醫囑對其進行藥物治療或清潔灌腸。(4)心理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的恢復期較長,在此期間容易出現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針對這種情況,護士應耐心地開導和勸慰患者,告知其術后保持愉悅的心情可促進其康復。另外,鼓勵患者說出內心的想法,使其負面情緒得以宣泄,從而減輕其心理負擔。(5)預防并發癥的護理。術后,在患者麻醉未清醒時,需將其頭部偏向一側,并及時清除其口腔內的分泌物,以防其發生吸入性肺炎。術后,定期為患者按摩雙下肢,并為其穿戴彈力襪,以防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術后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腹部肌肉痙攣、抽搐等癥狀。若其出現上述癥狀,應遵醫囑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以防其發生腰椎間隙感染。2)康復鍛煉指導。(1)術后第1天~第7天,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收縮鍛煉和四肢的屈伸鍛煉,以防其發生關節攣縮和肌肉萎縮。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和擴胸運動,以增加其肺活量。對患者進行腹部按摩,以增強其腹肌的肌力,預防其發生腹脹、尿潴留和便秘。(2)術后第8天~第12天,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的訓練,以增加其腰背肌的肌力,增強其脊柱的穩定性。具體的訓練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俯臥位,讓其將雙上肢抬起,置于頭部兩側。讓患者以腹部為支點,將雙腿、雙上肢向上抬起,保持此姿勢10 s。50下/次,3~4次/d。(3)術后第13天~第15天,指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在患者進行步行訓練前,要為其佩戴腰圍,以保護其腰椎。在患者第一次進行步行訓練時,應幫助其將雙腿放置在床邊,使其上身保持直立的狀態。若其未出現頭暈眼花等癥狀,可攙扶其在床旁站立和緩慢地行走。囑患者在進行步行訓練時要循序漸進,并注意保持其腰部挺直。術后,對對比組患者進行病情觀察、健康宣教及體位護理等常規護理。
用優、良、可、差評價兩組患者的治護效果。優:經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腰椎的功能恢復正常。良:經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其腰椎的功能明顯改善。可:經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其腰椎的功能有所改善。差:經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減輕,其腰椎的功能未得到改善。優良率=(優的例數+良的例數)/總例數×100%[1]。在患者出院前,采用我院自擬的調查問卷(包括10個問題,滿分為30分)調查其對護理的滿意情況。評分≥24分,表示患者對護理十分滿意;評分為12~23分,表示患者對護理比較滿意;評分<12分,表示患者對護理不滿意。總滿意率=(十分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2]。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探討組患者治護的優良率高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治護的優良率
探討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
腰椎間盤突出癥可導致患者出現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此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患者的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對此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能解除髓核組織對其脊神經根的壓迫,減輕其腰椎間盤內的壓力,緩解其脊神經根周圍水腫的癥狀,從而可顯著減輕其臨床癥狀。程志芳等[3-4]研究指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的康復效果與對其進行護理的質量密不可分。在此病患者進行手術后,對其實施科學的護理干預,可進一步改善其腰椎的功能,提高其治療的效果。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手術后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優質護理與康復鍛煉指導可提高其治療的效果和對護理的滿意率,改善其腰椎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