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華,曹 嫻,王玉沐
(常州市金壇區人民醫院,江蘇 常州 213200)
醫務人員發生的職業暴露是指其在從事診療、護理等醫療工作中接觸到有毒、有害的物質,從而損害其健康或危及其生命的一種情況[1]。醫務人員一旦發生職業暴露,就可能嚴重危害其健康。因此,各級醫療單位應明確導致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職業暴露的發生率。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究2016至2017年某二級甲等醫院發生職業暴露的情況及防范措施。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某二級甲等醫院發生的171次職業暴露的相關情況。這171次職業暴露共涉及52名醫務人員。
對這171次職業暴露的相關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這171次職業暴露的具體類型、發生職業暴露醫務人員的職業、所在科室、年齡及發生職業暴露后對其進行處理的方法等,然后總結防范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的措施。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這171次職業暴露的具體類型是:拔針時不慎被針頭刺傷、接觸患者的血液、接觸有害氣體或液體、回套針帽時被針頭刺傷、醫務人員在手持銳器行走時與他人發生碰撞致使自己被刺傷、近距離接觸飛沫及其他類型。詳見表1。

表1 這171次職業暴露的具體類型
在這52名發生職業暴露的醫務人員中,有護士31名(其中有實習護士12名),占59.62%;有醫生11名(其中有實習醫生3名),占21.15%;有保潔人員8名,占15.38%;有檢驗師2名,占3.85%。
在這52名發生職業暴露的醫務人員中,20~25歲的醫務人員有32名(占61.54%),26~40歲的醫務人員有13名(占25%);40歲以上的醫務人員有7名(占13.46%)。
在這52名發生職業暴露的醫務人員中,有輸液室的醫務人員20名(占38.46%),有急診科的醫務人員10名(占19.23%),有手術室的醫務人員8名(占15.38%),有其他科室的醫務人員14名(占26.92%)。
在這52名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均對其進行相應的檢查。對其中的11名(占21.15%)醫務人員使用長效青霉素進行治療,對其中的6名(占11.54%)醫務人員使用丙種球蛋白進行治療,對其他35名(67.31%)醫務人員進行追蹤觀察,未使用藥物對其進行治療。這52名發生職業暴露醫務人員的預后均良好。
醫務人員每天都要與患者、藥物、醫療器械及醫療廢物等進行頻繁的接觸,因此其發生職業暴露的風險較高。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防范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1)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醫院要有計劃地對輸液室、急診科及手術室等發生職業暴露幾率較高科室的醫務人員(尤其是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醫務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工作中常見的職業暴露類型、發生職業暴露的危害、防范職業暴露的方法及發生職業暴露后的處理措施等[2]。在培訓結束后,對其進行嚴格的考核,待其考核通過后方可讓其上崗。2)完善職業暴露的報告管理體系[3]。醫務人員在發生職業暴露后,要立即向科主任(或護士長)進行匯報,在必要時應將暴露源的標本送至檢驗科進行檢驗,然后根據檢驗的結果對其發生職業暴露的情況進行評估和處理。醫院的院內感染管理科負責對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的情況進行監督、跟蹤及隨訪[4-5]。3)規范醫務人員的工作流程。醫務人員在進行診療、護理或醫療廢物回收等工作時,要嚴格按照相關的工作流程進行操作,不可省略或更改其中的步驟。例如,醫務人員要及時將使用過的銳器放入銳器盒中,且銳器盒中的銳器不可放得過滿,并及時關閉銳器盒。
綜上所述,2016至2017年某二級甲等醫院醫務人員發生的職業暴露主要是被針頭刺傷及接觸患者的血液等,且該醫院輸液科、急診室、手術室的年輕護士發生職業暴露的幾率較高。該醫院應加強對以上科室的護士(尤其是年輕護士)進行培訓,并進一步完善職業暴露的報告管理體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職業暴露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