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占紅
(鹽城市亭湖區永豐衛生院,江蘇 鹽城 224054)
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此病患者可出現腹脹、噯氣、食欲不振等癥狀。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促胃動力藥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不佳,治療后患者的預后較差[1]。本文對鹽城市亭湖區永豐衛生院接診的64例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旨在探討用四君子湯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
隨機抽選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鹽城市亭湖區永豐衛生院接診的64例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標準[2]。其中排除近期內應用過激素類藥物或免疫抑制劑、合并有腫瘤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這64例患者中有男30例,女34例;其年齡為28~54歲,平均年齡(41.6±1.5)歲;其病程為2~14年,平均病程(5.6±0.8)年。將這64例患者隨機分為西藥組和四君子湯組(32例/組)。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
應用多潘立酮和枸櫞酸莫沙必利對西藥組患者進行治療。多潘立酮(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10003)的用法是:每次服1片,每天服3次(飯前30 min服用)。枸櫞酸莫沙必利(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0317)的用法是:每次服1片,每天服3次(飯前服用)。在應用多潘立酮和枸櫞酸莫沙必利的基礎上,為四君子湯組患者加用四君子湯進行治療。四君子湯的制用法是:取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白術各9 g,炙甘草6 g。將上述藥物加入200 ml的水中慢火煎煮(將水煎至七分開即可)。煎好后去渣取汁,每天服1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在用藥期間,可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及康復情況為其調整用藥量。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2周。
1)痊愈:治療后,患者的面色萎黃、腹脹、納差等癥狀完全消失,其各項胃腸檢查指標恢復正常。2)顯效:治療后,患者的面色萎黃、腹脹、納差等癥狀基本消失,其各項胃腸檢查指標趨于正常。3)有效:治療后,患者的面色萎黃、腹脹、納差等癥狀明顯好轉,其各項胃腸檢查指標明顯改善。4)無效:治療后,患者的面色萎黃、腹脹、納差等癥狀未好轉,其各項胃腸檢查指標未改善。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西藥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痊愈的患者有10例(占31.25%),為顯效的患者有11例(占34.38%),為有效的患者有4例(占12.5%),為無效的患者有7例(占21.88%);四君子湯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痊愈的患者有14例(占43.75%),為顯效的患者有15例(占46.88%),為有效的患者有2例(占6.25%),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占3.13%)。四君子湯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6.88%(31/32)〕高于西藥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8.13%(25/32)〕,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對比[n(%)]
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心悸口干、煩躁失眠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P>0.05。在治療后1年內,四君子湯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低于西藥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及病情復發率的對比[n(%)]
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腹脹、面色萎黃、神疲倦怠、納差、脈沉細、噯氣、食欲不振等。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促胃動力藥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不佳,治療后患者的預后較差。中醫認為,脾胃為人體的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健運乏力,則飲食減少,濕濁內生[4]。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應從益氣健脾方面著手。四君子湯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此方中的人參性甘溫,可益氣、健脾、和胃;白術具有益氣健脾、通利水道、活血化瘀的功效;茯苓性甘淡,具有健脾滲濕的功效;炙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諸藥合用可共奏益氣健脾、扶正固本之功。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四君子湯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6.88%)高于西藥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8.13%),P<0.05。這說明,用四君子湯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確切。這一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的結論一致[5]。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心悸口干、煩躁失眠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P>0.05。在治療后1年內,四君子湯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低于西藥組患者,P<0.05。這說明,用四君子湯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安全性較高,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病情的復發率。
綜上所述,用四君子湯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較為理想。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