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12月19日報道,原題:習慣吧,美國:我們不是第一了 20年變化真是大。1997年中國的GDP約為美國的11%,到2017年上升到63%。實際上,兩國生活水平上的差異比GDP反映的還小,因為中國物價總體更低。中美的經濟總量目前大體持平。但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因此有更多增長空間。換言之,即便目前中國還不是頭號經濟大國,很快也將是了。這意味著什么?中國經濟稱雄對世界和美國政策有何影響?
最大影響是中國將成為經濟學家們所講的集聚效應的主要受益者。集聚效應指企業往往聚集在同一地區,因為一
個公司的員工會是另一公司的客戶。集聚能給經濟活動最密集地區帶來巨大好處——如今,這個地區越來越是中國,而非美國。中國是最大市場,跨國公司都想在那里建廠、設辦事處。這反過來又促使整個供應鏈遷往中國。而另一現象——龐大的制造業人才和技術集中于中國城市的集群效應,加速了該進程。
這還意味著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戰會是一場硬仗。要令公司離開中國,美國關稅須非常高,因為不僅要克服兩國勞動成本差異,還有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及制造業技能集中、供應鏈穩定等優勢。一些外企表示準備搬走,但現實可能截然不同——比如,福特就宣布將在中國打造下一代汽車。
中國在經濟上的新力量,還產生另一結果——二戰后美國建立的管理全球經濟的那套機制,將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越來越沒影響力。
中國經濟崛起的最后一個影響是地緣政治方面的。那些為進入美國市場而在軍事、政治方面迎合美國的國家,如今受到吸引轉而投靠中國。緊鄰中國市場的東亞國家尤其會有這種壓力。
中國現在或很快是世界最大經濟體這一事實關系重大。它意味著,美國不能繼續像以往那樣輕松獲得投資或地緣政治效忠了。除非未來犯下嚴重錯誤,否則中國將享有以前流向頭號對手的許多好處。▲(作者諾亞·史密斯,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