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紅
改革開放40年,民營企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民企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幫助民營企業渡過難關,法治要起到保障、撐腰的作用。
這一年我跑遍了全國幾十個城市,注意到基層法治建設就民企而言存在幾個問題:一是有的地方沒有平等地保護民營企業家的私有產權。出現了在主體身份沒有弄清楚的情況下,把民營企業財產當作國有企業財產,給民營企業家定貪污罪的案例;二是在執法領域,雖然公安部曾多次強調公安機關不得插手經濟糾紛,但這兩年在某些地方上綱上線,以刑代民的現象有所抬頭,比如將正常的金融借款糾紛定為“騙取貸款罪”,把民營企業的經營行為定性為金融行為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三是在司法領域,民營企業家涉嫌犯罪的案件中,有采取查封、扣押、凍結財產,長時間未決羈押人身,以掃黑除惡的名義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乃至家庭財產的現象出現。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段時間以來,涉及民營企業的糾紛增加,民刑交叉案件增多,本身具有復雜性。比如經濟增速快的時候,銀行為完成業績,“口子”開得比較大,甚至幫民營企業做申請資料。當前民企遇到困難,有些貸款一時收不回來,銀行信貸部門擔心承擔責任,將問題推給民營企業家;再比如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有的民企本不以騙稅為目的,只是因為財務或者稅務制度不完善,用代開的方式完成實際交易的最后環節,觸碰經濟犯罪方面的雷區。這就有企業經營方面的實際困難和客觀原因。個別地方政府搞“運動式治理”,在掃黑除惡的過程中存在執行過度、政績攀比、庭審走過場的現象;一些地方國稅地稅改
變過去的定額征收方式,用查賬征收,讓中小企業補繳稅款。這都給一些民營企業的經營增加了困難。
最近中央三令五申出臺保護民營企業的宏觀性政策,司法部專門出臺《關于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意見》,未來的一年各項支持民營企業的措施必將細化、落地,在各個地方變成可操作性的規則。具體到刑事訴訟中,首先應確立一些制度性措施,比如對于基本上沒有人身危險性的民營企業家,不宜進行長時間的未決羈押。定罪之前,也不宜一刀切地查封扣押凍結企業財產,導致企業無法正常生產經營。其次,應進一步強調程序公正,強調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把發生在民營企業家身上的一些涉法涉案問題,進一步公開透明化,加強輿論監督。▲(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疑難證據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