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
英國一家知名媒體最近將“技術后沖”(techlash)選為2018年度關鍵詞。“技術后沖”是指公眾對科技巨頭與日俱增的敵意,這種現象今年以來在全球蔓延,根本性地改變著科技巨頭所處的輿論環境。
“技術后沖”是對技術理想主義的反動。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以谷歌、蘋果、臉書、特斯拉為代表的科技巨頭成為全球經濟最亮眼的企業,支撐著美國資本市場新的“黃金十年”。這些科技巨頭在占領市場、出售服務的同時,均打著技術理想主義的旗號,宣稱將用技術解決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基于此,民眾長期對這些企業抱有好感,忽略了科技巨頭的壟斷及其商業公司的本性。
這些被忽略的部分在2018年集中爆發。政治層面,西方政府發現科技巨頭長期對自身業務缺乏監管和道德標準,導致這些公司成為“假新聞”乃至他國發動“信息戰”的平臺,對國家安全構成影響。經濟層面,科技巨頭倡導的智
能化、數據驅動破壞了正常的商業競爭,開始危及傳統產業的生計,并讓不少勞動者成為科技巨頭壓榨的對象。社會層面,民眾對科技巨頭濫用信息收集、信息推送的擔憂正一步步變為現實,這正引起民眾的一場信任危機。
隨著數字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愈發顯現,“技術后沖”現象很可能變得更加嚴重,不僅將影響整個科技產業的社會公信力,減緩產業發展速度,也可能轉化為技術懷疑主義和技術陰謀論。“技術后沖”還可能成為網絡恐怖主義、網絡黑客行為進一步發展的理論基礎,并變成反全球化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
“技術后沖”有其合理部分,但它容易失控并走向極端,這對任何國家來說都不是好事。這種現象已經開始從西方社會向發展中國家擴散。為避免“技術后沖”失控,除了寄望于科技巨頭們自律,政府與社會也應采取更多預防性手段。
其一,政策上對科技產業及企業逐漸一視同仁。新興科技產業誕生之初通常得到一些優待政策,比如更低的稅負和更有利的公共政策。這對幫助科技企業跨越式發展是必要的,但在行業或企業做大后,相關政策應及時推出,否則容易加劇社會對企業不滿的累積。
其二,需對科技企業實行更嚴格、有約束力的行為規范。科技企業的數據濫用、信息操縱、信息收集行為暗藏諸多隱患。當前各國法律對科技企業惡意行為的規范不夠明晰,懲罰力度有限。
其三,需強化并規范“第三方”機構對科技巨頭的監督。“技術后沖”根本上是一種民意力量,需要通過真實的民意表達才能得以解決。建立對政府有溝通渠道、有專業能力、獨立自主的“第三方”監督機構是恢復科技巨頭公信力的有效做法。▲(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