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2月18日文章,原題:中國正將地鐵建設當成促進各地繁榮的平臺 位于蘇州郊區的桑田島站是該市地鐵2號線終點站。該站保安估計,上下午交通高峰期共有100來名乘客在此上下車。當地居民說:“這里人煙稀少,坐地鐵的人并不多。”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并受到美國關稅壓力,該國政策制定者已把地鐵建設當成財政刺激工具之一。今年8月,發改委批復蘇州投資約950億元修建4條新地鐵線。
過去10年來,就在中國城際高鐵網絡迅猛擴張之際,各地也在大舉修建(城市中的)地鐵。國際公共交通聯合會(UITP)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7年,中國在全球新建地鐵和乘客增量中占比分別高達68%和50%以上。不過,盡管截至去年底中國約占全球城市軌道交通通車里程的30%,但在總乘客量中占比僅1/4,這意味著中國一些軌道交通線路尚未被充分利用。
蘇州上述地鐵計劃獲批標志著一種政策“反轉”。去年,對地方政府債務的擔憂曾令包頭某地鐵項目被暫停。隨后呼和浩特、武漢等城市引發一波暫停潮。直至今年6月,中國政府仍警告一些地鐵項目并非基于“實際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地方債務負擔。但7月份,隨著增長明顯放緩,中國似乎從專注于去杠桿行動轉向財政及金融刺激。之后幾個月,一些地方政府紛紛通過發行旨在為地鐵等基礎設施融資的特別債券進入中國債務市場。但專家表示,當前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不可能重回“2008后”時期那種熱火朝天的局面。
蘇州(新地鐵項目)獲批并非個例。南京與衛星城句容連通的210億元城際地鐵項目被批復,長春950億元的地鐵三期項目被批復,西安地鐵擴建計劃正進行可行性研究……為地鐵生產緊固件的昆山某企業管理人員說:“以前,我們大部分產品都出口到美歐,但(中國)基礎設施在美對華貿易戰中的反彈,正推動我們國內銷售的增長。”
許多專家相信,中國在新地鐵方面仍有進行大量劃算投資的空間。UITP表示,中國人均乘坐地鐵的次數僅相當于歐洲的一半,“中國地鐵建設數字令人印象深刻,但并沒與該國城市化速度脫節。某種程度上,中國各城市正在發展交通基礎設施方面追趕(迅猛的城市化進程)。”▲(作者為《金融時報》上海分社社長吳佳柏,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