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倫
《愛情底片》是文清麗最新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力作,這部長達25萬字的作品,以熱鬧紛繁的京都藝術學院為宏大背景,刻畫出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20余年的時代沿革和精神嬗變,在非常寬闊的藝術場域內展現出以汪哲為代表的一代人曾經的風姿綽約和之后各奔東西,渾然一幅栩栩如生的校園生活世相畫卷,鮮活自然親切如初。
生活是文學創作不竭的源泉。從這個理論生發開去,可以清晰地瞻望到文清麗在小說作品中的前行軌跡。由于她所具有的軍旅生涯和女性作家的雙重身份,這就讓她的小說創作多了一種不拘一格的藝術韻味。這些年里,我讀過她的多篇小說,時常可以從她細膩的文字中去觸摸到這位很有創作實力也很有藝術成就的作家那火熱澎湃的內心。她的很多作品都給我感情細膩、文字真誠和表達柔美的印象,我從她的敘述中,一次次感受到她非常珍惜對人間真情實意淋漓盡致的描繪,比如家國情懷,比如相互愛戀,比如驟變的時代抑或復雜的社會。在這些個龐大的群體基準與渺小的個人訴求之間那種錯落有致和無法兼容拉鋸中,往往都有著她很獨到的描摹。她特擅長在人性的把控和拿捏上,既有一個軍人嚴肅的一面,同時更有她對某個個體張力的非常活潑大膽的思考,這些潛質就使得她的大部分作品,不再如我們過去比較常見的軍旅題材那般色彩單調。
在《愛情底片》中,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作者處心積慮進行著大膽踅摸的文學企圖。實事求是地說,我剛拿到《愛情底片》時,一度特別不看好這書名,感覺有點泛,按我的設想是不太容易出彩的。因為平時我們在閱讀海量的文學作品時,每每一說到愛情,其藝術的關照和赤裸裸的生活之間彼此往往不搭界,個中的真實狀態很難能夠通暢地對通與對接,加之諸如此類的題材在前些年的甚囂塵上,也多多少少地敗壞了我們的閱讀興味,因此一看到這類題材的作品,在感官上第一個感覺就有些反胃,幾乎很難相信現今的作品還可以寫出那種我們所期許的返璞歸真和兩情相悅。可當我讀完《愛情底片》后,我的這個觀點多少有了一些改變,我對文清麗流淌在文本中的自信和她努力地在藝術創新上的恣意,不由得油然而生出一種特別敬意。《愛情底片》很真誠地呈現出時代流變中社會喧囂的本真情態,并且鍥而不舍地讓這種觸目驚心的本真,行云流水地宣泄著,這就打破了“愛情”題材慣常的無味,客觀上給人一種新奇的愉悅。
《愛情底片》的主人公以汪哲為中心,把從工廠、軍營、機關等社會各個層面,攜帶著各地世俗煙火,進入夢想中的大學校園中的一群青年男女描寫得很充分。作品對他們在京都藝術學院求學中的渴望、激情、追名、逐利進行了熱情洋溢的演繹,這就有了藝術考量上的寬度。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現在的20余年,是我們所面臨的時代進入飛速發展變革時期,人們穿行于這個風馳電掣的時代時,或多或少地受到的洗禮和磨礪,在作品中都有著景深寬廣的全景式的展現。
故事以女軍人汪哲為基點呈復合式線型鋪展,主線是汪哲和張家倫的驚天動地的愛情。在這一元素的引領下,汪哲與幾個同代青年男女的微妙關系則成為延伸情節的副線。作者很縱情地在理想與現實的交替變幻的畫布上任意涂抹,把這場大戲的舞臺點綴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汪哲是一個因為家庭的重男輕女一出生就不遭人待見的女孩,高考落榜后只有“土地、種子、縫補、生兒育女、喂雞養豬,做一個賢妻良母”這些農村女孩的日常詞匯時時煎熬著她,幸好有欣賞她的語文老師的一封推薦信,她走進了軍官編輯張家倫的家去當一個小保姆,城市這個喧騰而又古怪的精靈才一下子走進了她的內心。光怪陸離的都市、喧囂浮躁的校園、欲望橫流的男女,這些燈紅酒綠的元素最終還是在汪哲的靈魂深處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作家以普通人的視角去平行敘述,很真誠地通過還原汪哲與張家倫來往的書信與日記去打量人物的內心。
圣女一般的汪哲也有凡人所不堪的一面,她愛張家倫勝過愛自己的生命,但她做夢也沒想到張家倫竟然會背叛她,并與某軍醫院的女護士有了肌膚之親;她忍受著他的情感背叛,還飛蛾撲火一般地在明知張家倫身患絕癥,來日不多的情況下不管不顧地與他領取了結婚證;但她內心里也時常愛著江天,愛他的滿腹才氣,愛他辦事的八面玲瓏,甚至愛他情感火熱的巧舌如簧,她在江天面前還一度表現出強烈的女性渴望。正是因為作者這樣平行的溫情敘述,才表現出作者藝術刻畫上的真誠。同樣,作者還多角度地刻畫了純真清白與放蕩不羈的交織纏綿,活生生地展示出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變革中,處于變革夾縫里的莘莘學子的精神嬗變:漂亮任性、敢愛敢恨的官二代千光;心胸狹隘、自我感覺良好的京都少婦張韻依;飛蛾撲火、為愛殉身的話劇準明星劉虹,成熟內斂、敢于拿婚姻當著人生跳板的劉嫻淑,正所謂佳麗云集,環肥燕瘦,精彩紛呈。
她們與汪哲的關聯,她們之間的趨之若鶩又各懷心事的表白和思忖,都被作者表現得意趣橫生。作者盡可能地表現出人性的多樣性和社會的復雜性,讓涉世未深的學子們在人性掙扎中得到了最徹底的坦露和心靈曝光,作者在檢視每個人物的內心幽微時,還最大限度地寫出了他們對青春歲月的懷戀與反思。作者沒有簡單地從法規的角度去評判,也沒有站在貌似道德的制高點去進行激烈的臧否,而是真誠地用動情的筆端,勾勒出人性深處的吶喊與掙扎,有情有義地表達出每一個弱小個體在時代變遷中的歷經的滄桑與無奈,讓“愛情”這張頗為神圣的“底片”得到了最為真實可信的曝光,還原了它質樸的底色。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還生動地表現了這群來自各地的青年人初到皇城根時的惶恐,寫出了他們在學習、生活和愛戀中的躁動與不安,人物關聯的線條舒展,藝術表達的維度多重,整部作品有了視野極度開闊的解讀空間。主人公汪哲如同我們解讀作品的抓手,她的言行顰笑和思緒連連承擔起了引領我們對時代回眸穿行的重任,在她極富情感勾連的游走中,我們認識了和她愛之深恨之也切的男友張家倫,認識了對她念念不忘的學長江天,還間接地認識了那位自始至終從未睹其尊榮的李姓官員。同時,我們還認識了與汪哲接觸多多,糾葛不斷情感也從未斷的千光、劉虹、張韻依、劉嫻淑等大學姐、小學妹。都市生活的富麗堂皇和精神皈依中的淺薄浮躁一一羅列,同時也有對偏遠鄉村軍營里熱血男兒的忠誠衛國的悲壯速寫。故事場面的切換便捷自如,人物心理的描寫幽微畢現,在作者這樣多敘述角度、多表現手法輪換使用的表達中,淋漓盡致地揭示出現實生活的多重色彩,讓人讀后回味無窮。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作為女性作者的文清麗對這一點一定是特別有心得。在她的巧妙運作下,她筆下的這群以“藝術”為名義巧笑盼兮各顯身手的女人們,演繹出來的卻是一場活色生香的人生大戲。而作者卻非常注意把握住這場大戲的每一個細小環節、每一次轉呈起合,她甚至于把活躍于這個舞臺犄角旮旯里的那些細碎心思,都恰到好處地給予了鮮活的呈現。人們在《愛情底片》的文字盛宴里悄然審視靈魂,反思青春時期的放縱、焦慮、不羈、迷惘、彷徨,尋找已經別了多年的年輕歲月里的純真質感,以體恤之心寫出了生活的粗糲及心靈交錯的波瀾,不啻為新時代的文學長廊里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在文清麗如此這般的精心揉捏下,我們能夠感知到作者胸中那早就塊壘成型的苦心孤詣,感受到一種發自她內心的情不自禁。作者幾乎不太去追求故事的熱鬧,也沒有在情節的好看上絞盡腦汁,更多地采用的是那種特別能夠表達女性心思的點對點敘述,比如書信和日記。作者還用追問句式直擊人物內心,用相互咬合、彼此擰結的人物關系,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愛情風景”,她甚至很直率地告訴我們,放置在你面前的僅僅只是一張色彩也許并不華麗的“愛情底片”,但它卻獨有韻味卓爾不群。
縱觀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人們在渲染、烘托、描摹溫暖的情愫時,都會有那種色彩繽紛抑或是姹紫嫣紅的沖動。這樣的文學佳構屢屢出現,才使得長存于我們內心深處的親情彌漫有了一個可以皈依的殿堂。人們對社會流變的態度是姿態各異的,欣賞一部作品對人文精神的聚合與發散,也會因為標地各異的追求不同,這些都不足為怪,但我始終非常堅定地認為,一部作品對親情大義的沉穩描述,一定是我們這個民族情懷中最有張力的部分。因為我們對情感的眷戀,我們對良善的索求,始終應該是我們文藝創作的不二法則。
我注意到不少的女性作者,特別善于細心的觀察和對人物縝密心思的清觸淺摸,可能這更多地源自她們自身的生存體驗,這方面是她們的強項,也是許多男性作者比擬不了的。所以相對來說,女性作者的文筆相對細膩一些,對人物的刻畫也相對精巧一些,敘述的語言更是多幾分婉約。但我也同時還注意到,很少有作者能夠如文清麗那樣對女性的心性刻畫得如此細巧如此靈動,作者經常用現實主義情懷對世相進行極富藝術張力的梳理與打量,讓人眼前一亮。
文清麗在《愛情底片》中,巧妙且恰如其分地把故事架構在時代轉瞬即逝中,讓眾多各色人物輾轉穿行于藝術場域的細微夾縫里,這一下就讓小說里的人際況味多了不少鮮活而豐滿、靈動且自然的元素,她在創作中的這一特點,我覺得是特別不容易的,也是我個人最為看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