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玲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各種思維的重要時期,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各項數學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新課改后,小學數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經不是傳授學生理論知識,廣大教師需要從學生計算能力、空間能力、解題能力等多方面著手,來開展教學工作,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們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各項數學能力,從而實現全面的發展。本文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展開論述,望促進素質化教育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生活實際;自主探究;動手實踐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后雖然掌握了理論知識,但思維卻變得越來越遲緩,自主學習能力也有所下降。分析背后的原因筆者認為,這和多年以來所沿用的應試教學方法有關。在落后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下,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并沒有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使得小學生各項素養得不到有效的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認知特點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全面發揮數學教學的優勢,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為他們長遠發展指明方向。
一、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
開展數學教學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而是要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探索中體驗數學并發展自己的數學思維。因此,教師需要從實際生活出發,來幫助學生探索生活中的數學,讓他們建立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只有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才能有效地調動已有的認知,去感悟、理解數學概念,并建立利用數學知識服務生活的意識。
講解“位置與方向”這部分時,為了讓課堂更有趣味性,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創造一個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們結合已有的認知去認識、辨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做到結合給定的方向去辨認其他的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組織學生們開展了一個游戲:挑選一名學生,用布蒙住這名學生的眼睛,并讓他轉幾圈后,讓其他學生告訴他前面的方向。這名學生結合給出的方向去猜其余的方向。游戲中,學生們積極參與,結合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判斷,說出了其他三個方向。在課后,為了幫助學生們進一步鞏固知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我讓學生們觀察家里大門朝向,讓他們畫出自己家東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并在下一堂課中進行交流分享。這樣一來,既提高了他們的方位感,也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從而有效培養了他們的數學能力,實現了教學目標。
二、自主探索新知,培養學生發現力和創造力
隨著年齡的提高,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同時,大多數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自主思考、探索的欲望。在高年級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不應該一直采用“領著走”的教學方法,而是要為學生指明方向,發揮他們的自主探索能力,讓他們結合已有的認知能力去思考,去解決相關的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只有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后,他們的數學思維才能得到開發,分析、解決問題的意識也會得以提高。比如在講解“圖形的拼組”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他們基于三角形的分類、內角和等知識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通過探究交流對數學思想進行初步的感知,從而讓他們建立學習的興趣,提高自我認知能力。
三、組織動手實踐,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在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講授,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開展教學工作,利用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建立空間想象能力,提高自身的創新思維。小學數學雖然難度不高,但教材中仍有一些較為難理解的內容,如果單憑教師進行“灌輸式”的傳授,學生們將很難理解知識,提高自身的數學能力。因此,教師要有效地利用教材,結合各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開展指導工作,讓學生真正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掌握數學規律,感悟數學思想,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比如在講解“三角形的特性”時,為了讓學生能真正建立三角形的概念,了解各部分的名稱。教師可以采用實踐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觀察比較中理解三角形的意義,突破重難點目標。教學過程中,筆者十分注重動手操作活動,通過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自己去畫三角形及其底和高,讓他們在畫的過程中去觀察、分析、猜想,從而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空間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見,數學教學并不是一味的灌輸,只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間,他們才能提高自身的數學思維。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全面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總而言之,如何開展高效的教學,全面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已經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關注。但在目前的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教師需要充分地了解小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發揮數學許可優勢,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從而讓他們真正成長為一個全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構建深度課堂 提升學科能力——例談小學數學深度課堂的構建[J]. 屈佳芬. 江蘇教育研究 2018年Z5期
[2]以生為本,打造高效數學課堂[J]. 侯方婕. 江西教育 2018年21期
[3]新課標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有效性整合研究[J]. 李玲.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8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