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鋒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既要重視基礎知識,又要重視語感培養,兩者是并重的關系。而在農村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加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重視語文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感的培養工作,造成學生語文總體能力培養上的偏差。為了糾正這一問題,本文進行了農村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感培養方法的研究。
關鍵詞:農村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語感培養
語感,簡而言之就是對語言的感覺。在農村語文教學中,重視語感的培養,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理解和溝通的能力,為其它學科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增強語文綜合素養。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因為,語感具有直覺性、聯想性、整體性、情感性、體驗性的特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既要落實聽說練習,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文章閱讀,體驗語感,又要重視比較分析,引導學生利用直覺,從整體上進行文本的對比,進而感受語言的情感,還要加強寫作練習,通過聯想將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為語感建立存在的載體和空間,從而幫助學生感知和培養語感。接下來,我將從這幾方面對閱讀教學中語感的培養做出具體的闡釋。
一、落實聽說練習,激發學生語感
閱讀是語感培養的基本途徑,而聽說是引導學生積極閱讀的有效方法。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聽說練習,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教學,從而激發閱讀的興趣,在閱讀中體驗語感,形成語感。
例如:在教學《海燕》時,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培養學生語感,我進行了如下操作:首先,進行范讀,我聲情并茂的閱讀了《海燕》,用激昂的語調傳達了作者勇敢、頑強、勇于斗爭的精神,進而初步感染學生,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語感方面的感悟;然后,引導學生自讀并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如海燕有哪些特點,是一種什么樣的形象?通過思考,學生結合文章,總結出了海燕樂觀自信、富有獻身精神的革命先驅形象,進一步深化了對文章的感悟和體驗,從而獲得了新的情感,強化了語感;最后,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不僅解決了農村學生普通話水平低的問題,而且將自我情感和作者情感進行了融合,實現了語感的內化。由此可見,落實聽說練習,可以激發學生語感,實現語感的內化。
二、重視比較分析,獲得語言體悟
語感,就是感受語言傳遞的情感。而要想深刻感知語言所帶有的情感,就必須有一個參照物。因而,要想增強學生的語感,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咬文嚼字”,通過文字語言的對比分析,讓學生體味到不同語言表達帶來的不同情感,以及給人的不同感受,進而提升自身對于語言運用的直覺性,從而增強語感。
例如:在教學《雪》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文章語言的精妙,提升學生的語感。首先,我對文本的語言和語序進行了調整和替換,如“暖國的雪,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這一句,我省略了“冰冷”和“堅硬”兩詞,將其調整成“暖國的雪,向來沒有變過燦爛的雪花。”并引導學生對原句和變式句進行對比,學生發現“堅硬”和“冰冷”兩詞必不可少,如果除去之后,一方面體現不出江南的雪和北國的雪的特征;另一發面也讓文章的情感失色很多,表達不出作者堅強、勇于斗爭的精神;之后,我又將《雪》和《濟南的冬天》進行了對比,通過兩篇寫雪景的文章的對比,感受語言曼妙,體悟到不同語言表達同一事物也可以帶來不同的語境和情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的對比分析,學生對語言所帶有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提升了語感。由此可見,重視對比分析,體悟語言,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
三、加強寫作練習,培養學生語感
正所謂讀寫不分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也要重視寫作對于語感培養的重要作用。學生通過寫作可以表達自我情感,更好地體悟語感,獲得語感方面的收獲,從而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因而,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寫作練習,依托仿寫、續編等形式,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進而培養語感,實現語感的內化。
例如:在教學完《小石潭記》之后,為了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我留了兩個任務。任務一:我要求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現代文,學生可以發揮聯想和想象,將自己的情感添加到文章之中,在改編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小石潭記》的語言和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寫作風格,增強了自身的語感;任務二:仿寫一篇寫景的文章,要求學生模仿《小石潭記》的語言,修辭和寫作的角度,以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為對象進行寫作。學生通過仿寫,掌握了文言文語言的一些技巧,在遣詞造句上有了一定的進步,同時對于文章的布局和情感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見解,從而加深了語感。由此可見,加強寫作練習可以深厚學生的內涵,強化語感。
總之,在農村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語感的培養,通過語感教學的理論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從而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提升語感的整體水平和能力,進而增強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姚彩霞.探析農村初中語文語感教學的現狀及策略[J].新課程·中旬,2016,(6)
[2] 陳付梅.淺談農村學生的語感訓練[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