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衛國
成功的英語課堂教學是在教學中讓學生多“活動”、多“參與”,養成學生良好學習品質,但是,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發現學生怕“活動”、怕“參與”,特別是有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和內向的學生做口頭練習和上臺表演時更是如此,我們需要改變這種狀況。
一、注重“教學活動”的主體作用
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是習得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可以為開發個人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實現遠大理想奠定基礎。這些品質的形成不是靠教師講解來的,需要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逐步養成。隨著年級的升高、掉隊的學生也在增加,其原因在于課堂活動的開展、參與不充分。
1、教師的“導學”作用。在課堂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發揮指導者、激勵者、促進者、輔導者、調節者的作用。這樣才能體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在講課中所散發的創新意識與新穎的教學方法,變“添鴨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變學生“被動式”接受知識為“主動式”,促使學生對學習英語口語產生濃厚興趣,在體驗成功中增進了主體發展的欲望。
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師的教法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同。教而得法,學生才學得有趣,學得靈活,學得有效;教不得法,學生學得吃力,學得枯燥,甚至厭學。這是學生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以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來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堂活動的設計要有層次,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充分活動的機會;而且教師以不斷變換的角色,啟發不同層次得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2、學生的“主體”作用。英語課堂活動的最大特點是交際。交際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和信心的交流。英語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際過程,構成了平等、合作、協商的交際關系的兩個主體。師生作為主體,其認識和實踐的客體都是英語。學生是認識的承擔者、實踐者;教師也是認識的承擔者,只是任務和角色不同而已。學生學習英語,靠學生主動地學,直接與英語信息源發生作用;教師是指導者、助學者和引路人,注重教學規律,通過優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效果。
二期課程教材改革所倡導的“以學生發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把學生當作人,而且是自覺能動性的人看待。教師居高臨界下,唯我獨尊,把學生當作被動的“喂以知識”的學習者,課堂活動就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容易忽視學生的潛能和主觀能動性,久而久之,學生的靈感就會被抹殺掉,學生的積極性會受到挫傷,這是兩極分化產生的根本原因。
二、注重“教學活動”的有效作用
英語教學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可以分為有效參與和無效參與兩種。
有效參與: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參與具有交際性,通過活動獲到明顯的效果。
無效參與:在某些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的動機不明確,參與方式機械被動,或帶有明確的表演色彩。盡管參與人次多、課堂活躍,表面上看上去熱熱鬧鬧,但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均無明顯發展,思維能力沒有明顯提高。我想無效參與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應杜絕。
1、調試有效參與的層次。有效參與的層次有淺層次參與和深層次參與。①淺層次參與:通過簡單的思維和簡單的活動方式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成為淺層次參與。如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注意請學生朗讀單詞、跟讀句型課文、背誦句型課文、分角色朗讀對話等。學生的淺層次參與在知識的輸入接受階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不管是優秀生還是困難生,內向的學生還是外向的學生,善于表達的學生還是不善于表達的學生,都應當踴躍參與,這也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品質的第一步。②深層次參與:通過復雜的思維和復雜的活動方式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成為深層次參與。這類活動需要學生深入思考,并能準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是較復雜的語言訓練形式。如我在平時注意讓學生做一些開放性的練習,小文章的改寫,知識的拓展訓練等。這類練習一開始比較適合基礎較好的學生,逐步過度到中等和偏差的學生,這樣效果就更好。
2、創設有效參與的方式。有效參與的方式有行為參與和思維參與。
①行為參與:通過回答問題、分組討論、表演等動作行為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學生忘記了困難和疲勞,在快樂學習中獲得成功感,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成倍提高。②思維參與:如學生的思考、討論、爭論和協作等活動都屬于思維參與。思維參與源于但不拘于課本,是學生創造力的充分體現。
三、注重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把握
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往往具有雙重意義,我們應對其具體分析和恰當把握。如表演式參與:為了讓人感到到課堂活躍,我們可以在課上讓學生表演準備好的對話和短劇等,這種表演并不是毫無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此類表演的目的一是示范,二是檢查,達到了這兩項目的是有效參與,單純為聽課人獲得好評進行的重復表演是無效參與。又如被動參與:教師指定的學生已指定的方式參與活動,學生無自主性。被動參與在特定的教學環節中是必要的,是有效參與,如拼寫音節、背記句子等。但被動參與比例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是無效的。教師要考慮學生參與的節奏,強調學生的全體參與,就要承認個體的差異。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活動內容,采取不同的節奏,才能體現教學的平等原則。教師一方面要從數量保證學生的參與,但更重要的是在提高質量上下功夫,保證學生每一次參與都有效,保證每一項課堂活動都能收到積極效果。
總之,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活動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關鍵,活動不是課堂教學的裝飾品和調味品,而是教學過程的本性。活動是師生雙向交流的橋梁紐帶,活動是實現培養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素質主要途徑。創設情境,獵奇引趣,活躍課堂。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感到心理自由時,其思想上的壓抑負擔就會減輕,學習就能排除外界干擾,處于積極能動的狀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精神,在活動中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同時減少無效參與,增加有效參與,實現由淺層次向深層次、行為參與向思維參與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