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校及社會培訓都十分關注翻譯人員的培訓與培養。如火如荼的經貿與科技交流活動需要各種形式的口譯輔助,而合格的口譯人才并非只需一日之功就能培養出來,這也是各大語言培訓學校最大的短板,學員們多是在周末或短期休假里來尋求速成的方案。筆者結合自身在口譯行業十多年的實踐與教學經驗將分享口譯培訓中的各種現象與改進方案,希望能讓更多的口譯初學者與教師更有效的達到各自的培養要求。
關鍵詞:社會口譯培訓機構;師資問題;建議
1.研究背景
國際化的趨勢在我國已然是越來越深入,各行各業對于翻譯人員尤其是口譯人員的需求量也增大。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除了國家扶持的翻譯碩士項目之外,社會上的口譯培訓機構也開始走向專業化與職業化。一些外交活動豐富的大城市早在十年前就有了口譯職業培訓機構。這些機構或由經驗豐富的譯員自己承辦,或由一些非口譯人士出資成立并參與管理。每年都有大批的學員從這些機構走出來,憧憬著自己的譯員生涯就此展開。
2.培訓師資的現狀與問題
根據各個機構的網站來看,大部分培訓主講老師都是口譯經驗豐富的翻譯人員。但通過采訪學院,筆者也發現有一些機構長期雇傭在校的MTI研究生授課。口譯機構里的授課教師基本都是兼職,講課方式大多是商業化的吹噓或是程序化的練習與講解。筆者以武漢口譯培訓市場為例,將近十年來最主要的口譯培訓機構師資做了比較。請參考以下表格:
(上文的表格只是列舉出了每個機構比較固定的老師。還有課時量較少或流動性較大的老師無法統計與核實信息。)
從表格可以看出,各個機構的主講教師背景各異。學歷最高的是博士,最低的是本科。專業背景也五花八門。各自的主業也完全不同。教師的水平與從業背景也決定了學生的滿意度與學習效果。通過調查問卷得知,90%的學生不在乎教師的學歷,但是非常在乎老師的口譯實踐經驗與教齡。比起老師自己的學習經歷來,學生們更加在乎老師們是否能提供實踐機會給他們,也就是說學生們很在乎老師們的社交圈與職業前景。這也是口譯機構的培訓目的決定的。與MTI不同,口譯機構是通過短期的強化訓練讓學生能夠盡快入門,并且走上職業口譯之路。因此學生們更在乎的是教師的職業背景與潛力。
3.關于師資改進的幾點建議
劉和平認為,口譯教學要求教師有實踐經驗,如果沒有則很難上好口譯課,并且把“外行教書”列為中國翻譯培訓的八大問題之一。也就是說教師應該既是懂教學法的人還應該是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譯員。所以學生們對非英語專業背景的教師也更為青睞。因為每期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并非英語專業背景,他們覺得非英專背景的老師與他們情況相似,而且行業常識更為豐富。學生們對于口譯學習的理解還是更傾向于實用,在開始學習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老師的語言素養,所以并不覺得英語專業的教師更有優勢。但是這些非英專的教師大多不懂得教學方法,自身對外語的掌握也只是運用的水平,因此課程設置中只有簡單的翻譯技巧。剩下的就是大量的實踐與記憶練習。
梅德明老師在《高級口譯》口譯教程里提到:“同任何科目的教學相似,口譯培訓的三大要素是教師、教材、教法。三大要素中教師是關鍵,教材是手段,教法是保障。”(2011:19)為了保證這個“關鍵”的質量,各大機構在選拔聘用教師的時候應該遵守最基本的兩大條件:“一個是具有語言教學和翻譯教學經驗的雙語教師;而是具有豐富口譯經驗的職業譯員或具有一定經驗的兼職譯員或業余譯員”。
我們通過上文的表格可以看出,培訓中心的教師中不乏高校教師或者教育工作者,也有專職譯員。但是同時具備以上要求的只有“佳華口譯“的黃敏老師。筆者也通過電話采訪過他,黃敏老師說“佳華口譯”在招聘兼職老師時一直遵循以上兩點,因為他自己是教育工作者所以不愿意為了削減成本而選擇在校學生或者MTI的在讀碩士生來講課。他們還為每位主講老師配備助教,助教都是來自于各高校的翻譯專業碩士研究生或者是“佳華”的優秀學員。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給優秀學員提供一個實踐的平臺。
4.結語
誠然,這些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的培訓機構不可能與高校的翻譯專業相提并論,師資也不可能與翻譯院校的教授們比肩,但是這卻是讓所有想學口譯的人都能接觸到的最直接的途徑之一。同樣,這些機構把口譯學習職業化,甚至速成化,給很多急需口譯員的企業與機構提供了不少幫助。
作者簡介:
趙為佳,女,翻譯專業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江漢大學文理學院,主授翻譯專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