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佳
摘要:中國國畫長期以來便以表現物體的意象為準則,但隨著西方繪畫的傳入,對中國國畫的表現形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主要從造型塑造的影響、色彩施繪的影響以及構圖形式的影響等三方面探討西方繪畫對中國國畫的影響。
關鍵詞:西方繪畫;中國國畫;影響
中國國畫的評價標準素以國畫作品所表現出的精神為準則,從國畫的表現形式中能夠看出畫家的精神面貌和畫面的表現意象,評價國畫的詞匯常用“傳神”“意境”等詞匯。西方繪畫的評價標準則以造型、色彩、構圖等為評價標準。隨著西方繪畫的傳入,中國國畫的表現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一、造型塑造的影響
從國畫的造型塑造形式上來說,中國國畫在西方繪畫傳入中國之前,國畫中的造型與現實中的實物是有差距的,且國畫中表現出人物、山水、瓜果、花草、魚蟲等均為平面的圖像。西方繪畫中的造型所呈現的則是具有縱深感的立體圖像,其塑造的形體更為逼真。當西方繪畫傳入中國之后,部分中國畫家便開始嘗試運用西方畫法創作中國國畫,使中國國畫呈現出新的氣象。
中國畫家通過學習西方的素描,了解了透視與光影關系,在創作國畫時,對于形體的塑造就更為準確?,F今,學生學習繪畫,也以素描為基礎課程,其目的也是為使學生能夠掌握形體塑造的竅門。如今,中國國畫中的工筆畫由于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所以畫作中的造型更為精準、體積感也有所增強,還會利用明暗關系來表現人物的體積感。如,何家英的《山地》這幅國畫作品中,將勞作彎腰的老者刻畫的非常逼真,將老者身體的骨骼、肌肉,松弛的皮膚均通過繪畫表現出來,畫面空間的處理上也能夠明顯地感覺到空間的縱深感。又如,李乃蔚的《銀鎖》中將遠處的房屋用淺色表現,再加上深色的木柱,便將前面身穿鮮艷服飾的女子處于一個具有空間感的庭院之中,女子身上的褲褶與衣褶也體現出了女子的體積。這種工筆人物題材的中國國畫在古代是無法表現出這樣的體積感和空間感的。由此可見,中國國畫受西方繪畫影響的之后,畫面在形體塑造上更為逼真,能夠表現出物體的空間與體積,具有明暗關系。
二、色彩施繪的影響
中國國畫在色彩上由重彩畫過渡到淡彩畫,再過渡到水墨畫,再過渡到彩墨畫,所有色彩均取自天然礦物,在用色彩進行繪畫時,也講究濃淡相宜,搭配典雅。所以傳統的中國繪畫中所表現出來的繪畫作品很少有艷麗的色彩,均是根據事物本來的顏色進行施繪。但西方繪畫中由于關注光影的變化對物體色彩的影響,所以畫家色彩的施繪上便會考慮到色調的冷暖、色彩的明度、純度,以及光源色、環境色等等。當西方繪畫傳圖中國之后,中國國畫中的色彩表現也逐漸受到西方繪畫中色彩表現的影響,關注多種色調的調和。
現在,學生在學習色彩時,也多采用西方的施繪原則,考慮光源對色彩的影響,周圍環境對色彩的影響,色彩本身的顏色等多種因素。所以,在中國國畫作品中,對于色彩的應用也受到了西方繪畫的影響,形成了對比鮮明、能夠豐富畫面、還可助于作品結構形成的色彩施繪標準。如,何家英的《秋暝》這幅作品中,人物衣服用白色與背景中的黃色與藍色區分開來,人物的頭發上有深色,有淺色,淺色部分代表光照到發間時頭發呈現出的顏色,鞋子的顏色中也有受地面黃色落葉環境色的影響,呈現出黃色與褐色相交的畫面。
三、構圖形式的影響
傳統中國國畫中,構圖形式多為長卷式,常為一組的人物形象或場景,山水風景之類的構圖常用“三遠”法。中國繪畫作品中由于常用散點透視,所以繪畫作品中的主次關系并不明確,畫面中每一處都是獨立的視覺焦點。而西方繪畫中的構圖則是以焦點透視為原則,將一個人的視線所及之處的景物全部呈現出來,所以畫面構圖多采用三角形、“S”形、對角線構圖等構圖方式,將畫面中的中心物體放大到觀者的視線之前。在西方繪畫的影響下,中國畫的構圖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在教授學生進行繪畫構圖時,也多從焦點透視學起,從個人視線所及之處進行繪畫,這種構圖方式能夠將所畫作品的主體表現出來,使觀者關注畫面所表達的主題。如,王冠軍的《Hello,北京》這幅作品中,所采用的即是焦點透視原則,形成了三角形的構圖形式,畫面中距離視線最近的三個青年的站位方式即為三角形,其所描繪的主題也是這三個北京街邊的年輕人的狀態。傅寶民的《游》中人物的頭部、肩膀與手肘之間也呈現出三角形的構圖形式,其所表現的就是這一中心人物的神游狀態。由此可見,受西方繪畫影響的中國國畫也逐漸采用焦點透視進行繪畫。
綜上所述,西方繪畫傳入中國之后,中國國畫從造型到色彩,再到構圖形式均受到了西方繪畫的影響。現今,中國國畫中有一部分畫家即會采用西方的繪畫形式進行國畫創作,使其國畫造型具有體積感和空間感,使其色彩表現受環境色、光源色的影響,使其構圖采用焦點透視,突出畫面的主題。變化之后的中國國畫呈現出與傳統國畫全然不同的畫面形式,更具裝飾性、現代感。
參考文獻:
[1]許景怡,胡海若.中西方繪畫比較鑒賞研究——以中國國畫和歐洲油畫為例[J].藝術評鑒,2018-08-15
[2]修曉明.西方繪畫藝術對我國國畫發展的影響[J].群文天地,201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