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超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10-352-01
摘要 2017年“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定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今年以來,棗莊職業學院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山東省、棗莊市部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服務新舊動能轉換,探索“雙過橋人才”服務工作,通過選派教師到企業服務,破解部分企業科技人才不足的難題,暢通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的渠道;開展企業“教學型”師傅認定,企業師傅到校帶徒弟,實施教師與企業師傅的雙向交流互聘、雙重管理。
關鍵詞 職業院校 做法思路 服務探索
一、開展“雙過橋人才”服務思路
棗莊職業學院圍繞服務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和棗莊“265”產業集群及六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對五區一市和棗莊高新區的33家重點骨干企業、11家市直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調研座談活動,并與山東豐源集團、臺兒莊古城旅游集團等9家企業對接“教育型”企業、“教學型”師傅培育工作。調研發現,棗莊市部分企(事)業單位因自身高層次人才不足而對教師參與企業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等技術服務工作有較多的實際需求。在“教學型”師傅培育工作基礎上,學院提出“雙過橋人才”服務這一概念,即選派教師和企業師傅作為“雙過橋人才”到企業、制定了《過橋人才服務試行辦法》。
“雙過橋人才”服務的基本思路是:根據校企需求情況,由校企各選派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以兼職或脫產方式進駐學院、企業一定時期,對接所聘請的高層次專家進行技術跟蹤學習、吸收轉化,協助解決生產或科研中的難題,承擔產品研發、教育教學、專業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技術改造與推廣、企業職工教育與培訓等工作。
二、開展“雙過橋人才”服務主要做法
(一)嚴格準入條件與申請審批手續
凡申請“雙過橋人才”服務的教師,要在所學或所從事專業領域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研究或推廣成果;在學歷條件上,要求申請教師必須具備碩士以上學歷或副高及以上職稱;在選派人數控制上,要求學院各系(院)每年安排參加“過橋人才”服務人員占教師的比例一般不超過20%。凡申請“雙過橋人才”服務的企業師傅,需在棗莊市“教育型”企業工作,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歷,生產經驗豐富;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精湛的技能技藝,取得三級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掌握教育學、心理學、職業教育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安全生產等知識;積極參與職業院校實訓基地、人才培養和專業課程建設。
在落實服務校企環節,主要以與棗莊職業學院簽訂合作協議的企業為主;對于個人聯系的企業,所在系(院)要主動與企業對接落實以保證服務需求可靠。在審批環節,提出申請的教師和企業師傅填寫推薦意見,經組織人事部門把關審核后由學院研究批準。
(二)明確服務內容與工作目標
一是協助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解決生產或科研中的難題,承擔產品研發、成果轉化等工作,承擔或主要參與企業科技研發、橫向課題或科技成果轉化。二是了解企業或行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等,熟悉企業相關操作規范、技能要求等,學習所教專業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等,有針對性地編寫實踐教學指導書或教改方面的專題研究報告;三是接受校企各類培訓,結合生產實際和用人標準,完善教學方案,改進教法,開發校本教材,收集形成相關專業項目化教學案例。
(三)界定服務形式與管理方式
可采用脫產或兼職兩種形式,服務時間均不少于一個學期。教師進駐企業期間,接受學院和企業的雙重管理,系(院)與企業共同負責對其考勤和考核。“教學型”師傅實行年度考核和定期復核制度,每三年組織復審,每年需提交《“教學型”師傅年度報告》,匯報指導學生頂崗實習、參與教學建設與改革、擔任職業院校外聘教師等情況。
(四)落實工作條件和相關待遇
有過橋人才服務需求的企業健全完善教師到企業工作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機制,并按照“對口”原則提供技術性崗位(工種),解決教師在企業工作必需的辦公、生活條件;教師在企業工作所需的設施、設備、工具和勞保用品等,由接收企業按在崗職工崗位標準配置。到企業服務的教師,服務期間享受在崗人員同等的工資福利待遇,培訓費、差旅費及相關費用按有關規定支付。脫產工作的教師,脫產工作期間工作量視為完成派出學期的基本教學工作量,并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合理取酬。對于完成過橋人才服務任務的教師,經考核合格的,可以認定為雙師型教師;對業績突出的人員按照有關規定,在職稱評定和崗位聘用時予以傾斜。對獲得“教學型”師傅資格并從事職業院校兼職教學工作的人員,所在“教育型”企業每月給予500元補助;每年晉職、晉級或評選優秀員工時,優先晉職、晉級或評選;優先參加公司組織的外出學習培訓活動;所在職業院校依法依規給與一定補助。
三、“雙過橋人才”服務探索成效
“雙過橋人才”服務旨在提高教師和企業師傅職業能力、實踐創新能力、教學科研水平和服務行業企業能力,更好地滿足校企對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為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在實踐中我們感到“雙過橋人才”服務工作的開展,能夠架起學校與企業聯系與合作的橋梁,充分調動學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實現辦學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雙提高”。過橋人才首輪服務企業涉及新舊動能轉換中的現代農業、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精品旅游等五大產業,服務面向廣泛。在教師為企業提供高層次人才對接服務、協助解決生產實際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可以全面帶動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等工作的開展,有效推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