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鼎,郭云均,艾小倩,馬玲芳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通信原理”作為電子、通信及信息等工科專業的重要基礎必修課,通過學習通信的基本原理、概念與分析方法,了解現代通信系統框架與關鍵技術,開闊眼界、掌握通信系統分析手段,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堅實基礎[1]。目前高等教育“新工科”應用型人才要求培養具有解決實際問題、處理實際工程應用問題的綜合型人才,以能力為核心主線來進行綜合素質及應用能力的培養[2-3]。
與此同時,在當今信息量爆炸性增長的新時期,高科技工程領域中專業英語是緊跟時代發展快速掌握獲得信息資料的重要工具。在2001年教育部就頒布了《關于加強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積極在信息技術領域推動外語教學,已成為各大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關鍵[4-6]。
因此,在“通信原理”課程上采用雙語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借鑒及時跟蹤并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內容、經驗及成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工程專業人才[6-7]。本文從培養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要求出發,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雙語“通信原理”教學改革實踐探索。
將雙語教學作為教學基礎,是目前高校面向新工科建設的必須發展趨勢。如今信息技術發展及更新速度快,“通信原理”作為信息技術領域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傳統教學方法及理念無法匹配趕上,無法實現工程教育“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的應用性與實踐性培養目標。
因此,需要以雙語為基礎,教師跟蹤學習國際先進教學經驗及成果,授課內容理論聯系實際,緊跟國際發展前沿,體現其發展動態及現狀。通過使用兩種語言向學生授課、交流及溝通,使學生掌握雙語信息的理論知識,了解最新前沿專業文獻資料及著作,了解掌握最新最前沿通信信息技術,增加學習學習緊迫感及動力,訓練搜集、處理、創新雙語信息等能力,培養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創新應用卓越科研工程師。
傳統教學課堂人數眾多,若依然僅采用教師為主的單向授課,考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由于“通信原理”課程理論起點難度高,對應外語專業詞匯量多豐富,采用雙語授課,由于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即使書面成績較好的學生也存在口語表達不足等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將大大降低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低下,甚至失去學習信心。另外,學生在團隊協作、溝通表達、專業閱讀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造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差。
不同于傳統授課方式,在“通信原理”雙語教學中采用小班型模式,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思考、鉆研及創新能力為主,是根據授課對象及課程安排的特性決定的。其本質不只是人數變化,在較少學生的小班里,教學內容、授課方式及評價考核都會變革。實施小班型教學,首先教育觀念著重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樹立學生為課程主導、教學主體、教學活動中心位置,使得學生在時間上可以得到與教師更多的交流及個別教育,在空間上最大化使用教育資源;其次,需要根據此班級范圍內學生發展需求及個性特點,創立對應的教學環境,以探索形式引導學生思考、鉆研,有效組織教學活動、學以致用,通過增多的討論、交流、反饋,學生最終學習效率及教學效率均將得到提高。
在“通信原理”雙語教學中引入小班型模式,采用實踐、吸收、提煉的教學路線,結合高校應用型雙語教學特點及新工科建設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研究性思維意識、個性化創新、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使學生成為研究型、創新型科研人才,實施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雙語教學環節中課程內容、課程設置、考核評估、教學效果等。
(1)為了面向有研究價值的國際與前沿技術領域,在教學內容引入文獻閱讀、講解匯報,給學生布置專業英文文獻閱讀,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報告,并給全班同學以PPT形式講解閱讀心得。其次,以實際案例為教學內容,來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案例選擇實施分層次遞進,主要目標是刺激學生學習興趣,學用結合,激發學習潛力。比如以基站的實際應用為例,讓學生調研文獻查閱,思考、設計并總結如何提高基站發射功率,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的“通信原理”理論知識是與實際應用緊密聯系,激發他們的思維去探究如何解決問題。此種方案讓學生要在下次上課時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設計方案進行討論,使之掌握基礎知識并靈活運用。
(2)針對學生實施以人為本的精準個性化教學,進行拓展化研究性訓練實踐。設立超出教材的延展性課題內容,由學生組成團隊選擇題目,根據課程進展在相應時間段完成資料搜集、歸納、總結及報告。組隊形式靈活多樣,既可兼容亦可互補。兼容式團隊內部成員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相差無幾?;パa式團隊內部成員各有所長,合作互助。在步驟(1)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探索學習等素質,擴充知識廣度,并強化理解及應用的深度,通過探索來培養嚴謹的科學思維方式,為將來科研及工程崗位夯實基礎。設立的課題因材施教,難易程度不一,可供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選擇,成績優秀的學生偏向于發散思維、領導團隊探索沖鋒,成績普通的學生可查缺補漏,并在團隊中進行互相學習得到收獲。通過此種方式使得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教學、科研、工程應用進行相互融合促進。
(3)合理配置雙語教學語言比例,按照目前學生外語水平,在課程引入新內容時以中文開場,提及專業關鍵詞匯時轉為英語,并通過板書、PPT等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建立中英聯系;在每次課復習時以英文為主,鍛煉學生加強知識認知;在學生進行匯報、講解PPT時,進行角色轉換,學生以英文講解,老師及其他同學在下面用英文提問,進行多維互動,創造靈活、輕松的學習氛圍。
(4)改革傳統考核評價方式,從僅注重知識筆試轉變為考核理論靈活應用的能力。以數字帶通傳輸系統為例,在掌握調制原理的基礎上,要求通過調研文獻及隨堂討論,以雙語形式撰寫論文提交系統設計方案,在課堂匯報時使用英文進行表述,訓練口語表達能力。教師根據隨堂狀態、論文內容、匯報講解功力等內容綜合評價,不僅考核論文、匯報PPT等書面材料的格式、用詞規范性,還考查交流溝通時的思路清晰度、表達流暢度,以及團隊對問題本質、關鍵技術實施要點把握程度、設計方案創新度、協作互動是否良好等方面。此舉以過程考核為主,更實際更具體地掌握學生狀態,更準確地了解掌握學生綜合能力并給出真實水平的分值。
“通信原理”課程是電子、信息、通信等工科學生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新工科背景下,雙語教學是與國際接軌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通信原理”雙語課程要充分發揮小班型優勢、進行個性化國際化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培養學生對通信技術的濃厚興趣,養成嚴謹科研素質與良好專業英語技能。雙語教學改革實踐對于本科生學習“通信原理”是一種全新有效的方式,需要因材施教,更需要各方面協同配合,我們仍在探索完善中,給其他學科專業雙語課程建設一些啟示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