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良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是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之一。高中區域地理的學習從區域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出發,運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分析并解釋成因,最終解決區域存在的實際問題并認識人地關系。區域認知素養作為地理核心素養之一,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是學生在高中區域地理部分的學習中必備的關鍵能力。因此,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要重視對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本文基于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從區域定位出發,通過感知記憶、多維思考、拓展提升三個方面,探索并思考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策略。
地理教學需要按“學習進階”組織推進,使學生加深對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強化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合,有利于學生建構有效的地理認知結構,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和實際問題的解決。區域地理的學習需要循序漸進地開展,通過感知記憶到多維分析,再到拓展提升,讓學生一步步學會分析方法和探究思路,從而構建區域的認知能力。
感知是一種通過感覺描繪出具體形狀或運動狀態的超能力,記憶則是人腦對經歷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和再認。區域認知素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培養學生通過感知和記憶及時獲取有效信息,從而精確定位的能力。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區域,需要根據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行政區劃、地理要素等特征進行區域定位。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發現,學生對區域位置認知的缺乏主要在于地理位置意識不強,無法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缺乏區域定位的方法等。
讀各類以地理要素為基礎的圖是區域定位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區域地理教學的重要方法。讀圖訓練可以使學生感知圖中的地理信息,將有效信息進行整合,提升對地理要素的觀察力,進而明確區域的地理位置。以長江三角洲區域圖為例,將教材中的地形圖與行政圖重疊,可以判斷出長江三角洲的行政區劃、經緯度位置、河流與湖泊、地形單元、交通線路、城市等有效信息,這為區域定位提供了依據。讀圖的過程是學生區域認知素養形成的過程,讀圖的結果讓有效信息成為深入學習的基礎。
對某一區域特征的記憶也是區域定位的方法之一。以全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為例,教材中介紹了其主要分布于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地區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除此之外,熱帶雨林氣候還分布于馬達加斯加島東岸、澳大利亞東北岸和巴西東南沿海地區等區域。通過這一區域特征的記憶,可以讓學生在提到熱帶雨林氣候的同時,想到這一氣候類型的主要分布地區,從而縮小區域定位的范圍,有利于最終確定區域的地理位置。
因此,感知記憶是區域定位的基礎,區域定位是區域認知的前提,教學中需要加強學生的讀圖訓練和特定區域的特征記憶,讓學生達成區域認知的第一步。
區域認知是認識地理環境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能力,需要學生多維度分析區域并探究其特性,主要分為某一區域的綜合分析和多個區域的比較分析等。
區域的綜合分析首先是區位條件的分析。區位條件分為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自然條件包含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礦產等區位因素,社會經濟條件包括市場、交通、勞動力、政策等區位因素。在區位分析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從區位因素出發,逐條分析某一區域的區位條件,并著重分析影響較大的區位因素。同時,對于學生容易忽視的區域特色和不利因素也應該提醒學生并分析到位,讓學生學會辯證地分析地理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單個區域的能力,最終形成“區位因素—區位條件—區域特性”的綜合分析脈絡。
某一區域綜合分析的能力是多個區域比較分析的基礎,多個區域的比較可以將不同地理事物和現象有機整合,使地理知識體系化,加深學生對區域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在區域認知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三種常用的多個區域比較分析的方法(見下表)。

三種常用的多個區域比較分析的方法表
在區域對比的過程中,比較方法的選用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一般到特殊。同時,要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綜合分析能力,理解并比較區域的異同點,歸納區域特性,探索區域的內在聯系,從而掌握區域分析的思維方法,學會認知區域。
通過單一區域的綜合分析和多個區域的比較分析,可以讓學生形成對區域綜合分析的脈絡,讓學生掌握分析區域的思維方法,重視對區域特殊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歸納,養成多維思考的習慣,學會認知區域的方法。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地理環境,離不開正確的人地觀和發展觀。區域認知素養要求學生能夠簡要評價區域現狀和發展,通過評價區域找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關注區域的個性化發展,這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較高。通過上述感知記憶和多維思考這兩步,學生已經具備了獲取信息進行區域定位的能力和多維度分析區域的方法,這將有利于進行區域評價并形成區域發展的新認識。
評價區域現狀和發展需要重視區位條件的分析、現存的問題、今后發展的對策和措施等方面。區位條件的分析是評價區域的基礎,而區域現存的問題可以與今后發展的對策和措施相結合,教學中應當針對區域現狀和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成因并由原因找對策,從而提出符合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措施。例如,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1)分析區域的區位條件,找出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2)針對區域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探究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3)結合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由原因找對策,提出科學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通過上述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構建評價區域的基本路徑,以實現知識遷移。
社會熱點一般發生在特定的區域,往往會成為區域個性化發展的標志。因此,在區域地理的教學中可以前置社會熱點的搜索,讓學生發現并關注社會熱點,找準熱點區域,探究熱點區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重大事件發生地,關注區域特征、區域發展問題或發生原因和重大事件的影響;重要工程建設區,關注建設區內的區際聯系,評價工程影響等。
綜上所述,通過“感知記憶,區域定位與信息獲取”“多維思考,綜合分析與特性歸納”“拓展提升,區域評價與區域發展”等可以構建區域認知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三步曲。在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通過讀圖訓練和特征記憶,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區域定位的能力。多維度思考,學會綜合分析和比較分析區域的思維方法。結合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熱點,針對區域現狀發現區域問題,提出科學的發展對策和措施,促進區域整體發展。教師運用上述教學策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不僅有利于地理學科的學習和核心素養的養成,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和發展觀,有利于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