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越
18世紀至19世紀是鋼琴在英美全盛的一百年。鋼琴不僅是樂器,更是身份象征。幾乎家家孩子都習琴,圍坐欣賞鋼琴被視為品味標志,彈得一手好鋼琴似乎是大戶女子的必備素質。斗轉星移,這百年前的鋼琴熱遷移至中國。英美鋼琴業則幾近黯淡,鋼琴昔日樂器之王的地位早已被鍵盤和吉他等現代樂器取代。而昔日英美的鋼琴熱給子孫們留下一個老大難問題:如何處理祖宗留下的鋼琴?
倫敦的卡姆登鎮曾是英國鋼琴生產中心,1920年高峰期曾有100家左右小型工廠與工作坊,雇6000余名員工。為滿足當時中產階級的需要,倫敦與當時的紐約瘋狂制造鋼琴。當時鋼琴在北歐,尤其是法國、荷蘭、比利時和德國,也頗為流行。英國《衛報》曾發表題為《孩子為其他活動冷落鋼琴,全美鋼琴商休業》的文章稱,1909年是美國史上鋼琴銷售之最,當時售出逾36萬臺。此后每況愈下,現在每年僅售出3萬-4萬臺。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近期發表《為何流行音樂拒絕鋼琴?》文章稱,現在許多美國鋼琴生產商已關門休業。2015年全美賣出了120萬個電子鍵盤,而鋼琴只售出4萬臺。對于音樂家而言,可隨身攜帶的鍵盤比重達226公斤的鋼琴方便多了,而作曲家可以隨時隨地在電腦上作曲。
英國《衛報》援引波士頓鋼琴修理師拉里·法恩的話稱,這是轉型社會的征兆,“計算機改變了所有事物,包括孩子們的興趣。他們不喜歡費勁,每天習琴一小時與他們的生活要求不合。”文章還認為,體育在西方社會的重要性也對學習音樂產生了競爭力。孩子們現在有太多興趣選擇,比如足球、體操或是游泳。英國《每日電訊報》則認為,上世紀70年代日本雅馬哈和卡瓦依的擴張以及合成器的發展,導致英國鋼琴業真正的大幅滑落。2003年,出品本特歷、奈特、維爾瑪和伍德切斯特鋼琴品牌的英國鋼琴生產公司停業清盤。
這些被西方廢棄的鋼琴該如何處理?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美國一名鋼琴維修商馬特·赫希菲爾德的話說:“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他最近拿到了一個贊助處理舊鋼琴的基金項目。
盡管筆者知道鋼琴在英國絕非熱門,還是讓8歲的大女兒學了兩年琴。
筆者自己也跟著彈,感覺多少彌補了年少時不懂樂器的缺憾。如今,筆者家里就擺放了一臺二手舊鋼琴,只花了50英鎊(約430元)。在英國,網上賣二手鋼琴的比比皆是,有些賣家甚至分文不取,只想買主快快把它搬走。然而,這場監督女兒的奮戰最終以放棄告終。鋼琴彈得再好,收獲不來任何掌聲,女兒在學校里的待遇遠不如翻跟頭和倒立。女兒班里的同學大都以體育好為驕傲,體操和游泳是女孩的大熱。女兒沒事就在家練倒立,看電視也倒著看。樂器方面,孩子們多學鍵盤和吉他,沒人學鋼琴。
倒是不少年長的英國人擅彈鋼琴。我的朋友戈登已年過八旬,他是工人家庭出身,家里現在還陳設著一架舊鋼琴,不時彈上幾曲。據說在他小時候英國的鋼琴比馬路上的汽車還多。英國私立中學對鋼琴的重視比社會上高許多。很多華人父母監督孩子鋼琴考級,就是為了獲得私校的音樂獎學金。筆者10多年前在英國一所私校兼職中文教師時,曾參加學校的音樂會。當時表演鋼琴或小提琴獨奏的都是獲得學校音樂全獎的亞洲學生,本地英國學生參加表演的大多是搖滾樂隊。▲ (作者為英國社會學者)
環球時報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