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延
摘要:在初中科學的教學進程中,發現書本有些實驗是需要改進的。或因為很多學校不具備實驗條件;或因為實驗現象不明顯,又或因為實驗的產物有毒,很多老師避開不做。本文以硫的燃燒和“潛水艇”的沉浮為例來說明實驗的改進方法以及達到的效果。
關鍵詞:實驗;改進;創新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是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科學的學習將對學生今后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實驗在科學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實驗的成功與否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實驗是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徑;更是學生科學素養形成所不可或缺的環節。
根據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在最頂層,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教學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差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留下5%。第二種,學生通過自行“閱讀”學到的知識,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教學,可以保留20%。第四種,是“示范”,也就是做給別人看,學生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學生可以記住50%左右的內容。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操作”,可以達到75%。最后一種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以上的內容。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達不到30%的方式,都只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才是共同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由此可以看出,實驗對于科學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性。學生自行做一次實驗的效果,是教師講很多遍,強調很多遍都達不到的。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科學書中的有些實驗是需要改進才能適應z在當前的教學條件下完成。下面談談對課本兩個實驗的改進。
一、 硫的燃燒
在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章氧氣的性質教學中,教材提供的實驗是直接把點燃的硫粉伸入集氣瓶中燃燒。燒完之后教室里到處彌漫著刺鼻的氣味。
1.1 實驗設計的初衷
硫的燃燒產生大量的SO2氣體。 SO2是無色且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易溶于人體的體液和其他黏性液中;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物質之一,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我國已將 SO2列為一種主要的法規控制空氣污染物,并將大氣中 SO2的濃度水平作為評價空氣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兒童、老年人和哮喘病患者容易受到 SO2的危害,最初的表現是呼吸道發生變化,稱為支氣管收縮,引起氣喘、胸悶和呼吸急促等癥狀。鑒于以上的特征,很多教師碰到這個實驗時,或者不做,或者做了,教室里充滿了刺鼻的味道,沒法達到教育學生要保護環境的理念。筆者進行實驗改進的目的是使實驗現象明顯的同時,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回收污染空氣的SO2,達到實驗效果且貫徹環境保護的理念。
1.2 實驗器材
分液漏斗、鐵架臺、錐形瓶、酒精燈、洗氣瓶、玻璃導管、硬質玻璃管、火柴、集氣瓶、石棉網、雙孔膠塞
1.3 實驗藥品
硫粉、二氧化錳、雙氧水、氫氧化鈉溶液
1.4 實驗步驟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氣密性良好是實驗成功的關鍵。
(2)錐形瓶內裝入二氧化錳;在分液漏斗裝入雙氧水;硬質玻璃管中安裝裝入硫粉的燃燒匙;洗氣瓶中裝入氫氧化鈉溶液,如圖所示組裝好實驗器材;
(3)打開分液漏斗活塞,錐形瓶中產生大量的氣泡。點燃硫粉,硬質玻璃管中有明顯的藍紫色的火焰;
(4)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集氣瓶中的氣體,如果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證明產生的二氧化硫氣體大部分被洗氣瓶中的氫氧化鈉溶液吸收
1.5本實驗結論
本實驗中學生能看到明顯的現象,又達到了回收SO2的目的,實驗非常成功。可操作性強,學生能成功完成實驗,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潛水艇”模型實驗
“潛水艇”的浮沉是八年級上冊浮力教學中的典型模型實驗,然而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沒有見到過真正的潛水艇,書上提供的器材也不是每個學校都具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會出現很多教師只是進行口頭講解的情況。如果能簡單的替代材料,讓學生能親身體驗,效果就會好很多。
2.1 實驗器材
礦泉水瓶、筆帽、鉛皮(漁具店有售)、剪刀、燒杯、水
2.2 實驗步驟
(1)筆帽上纏繞一些鉛皮,
(2) 燒杯內裝滿水,不斷調整鉛皮的用量,直到筆帽能豎直立在水中。
(3)空的礦泉水瓶注水到瓶子體積的十分之九左右,裝入筆帽;
(4)擰緊礦泉水瓶的蓋子;
(5)用不同的力捏瓶身
(6)筆帽能停留在任何位置
2.3 實驗現象和結論
紅色的筆帽在水中很醒目,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讓它上浮,它就上浮,讓它下沉,它就下沉,讓它停留在哪個位置,只要稍微改變一下手的用力,它就停留在你想要的位置,現象明顯。
該實驗的器材簡單易得,筆帽每個學生都有。學生自己徒手就可以制作,適用于所有學校。實驗操作簡單而且都能成功,通過實驗解釋潛水艇的原理,讓學生有了很好的體驗,這樣的途徑獲得的知識,學生忘記的可能性就很小。
這只是科學實驗中的兩個改進實驗。不斷改進課本的實驗,不依賴于課本,既能提高實驗的效率,又能發現實驗的樂趣,更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習慣。對課本的實驗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設計,使之效果更好,可操作性更強,會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朱清時, [八年級科學上冊].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朱清時, [八年級科學下冊].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