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意
摘要: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但它又具有現實性,來源于現實生活。在生活和游戲的真實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幼兒的數學感和數學意識;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在不斷遇到各種新挑戰和不斷成功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感受到和體驗到其中的樂趣。
關鍵詞:趣味數學;滲透性教育
教師必須重視幼兒數學的滲透教育,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運動和生活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動中學,就既可滿足幼兒的游戲和活動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數學教學目標。
一、趣味數學的內涵
幼兒園趣味數學教育較注重幼兒興趣上的培養,通過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新穎、實用的操作材料,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將數學知識巧妙地滲透于游戲、運動、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教學中,使幼兒從具體材料和各項活動中進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動內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并用語言促進思維,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獲得真實的認識和體驗。在這個探索了解事物本質的過程中,幼兒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也體會到了探索的樂趣,從而促進幼兒更好地學習。
在小班的“按顏色分類”這一教育活動中,先讓幼兒撿到一片自己喜歡的樹葉以后,隨音樂做游戲。游戲停止,樹葉娃娃都回到樹媽媽的身旁,紅樹葉找紅樹媽媽,黃樹葉找黃樹媽媽,綠樹葉找綠樹媽媽…….
這樣一來,幼兒情緒高漲,全身心投入,也都能按要求自主地做好分類活動,在多次的交換樹葉中,幼兒都能在自由的游戲中按顏色進行分類,教師也實現了在游戲中引導的教育價值。
二、趣味數學在幼兒園活動中的體現
1、將趣味數學滲透于游戲中
玩具是幼兒的天使,游戲是幼兒的伴侶,幼兒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游戲深受幼兒喜愛,融入數學知識的游戲或者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則更受幼兒的歡迎。因為利用游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松松、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
2、將趣味數學結合在運動中
如:“拍皮球”是個傳統的體育游戲,我結合“1”和“許多”的教學和3以內的點數,在原來的游戲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許多下”、“拍三下”等,讓幼兒練習邊雙腳跳邊回答:“跳一下”、“跳許多下”、“跳三下”。改編后的體育游戲更切合教學實際,也更有利于幼兒掌握數學知識。
3、將趣味數學體現在各領域教學中
教師應在各領域中滲透數學教育,將數學內容與其它課程整合,讓它們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共同提高。
例如,在繪畫、泥工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有關空間、形狀、對稱意識以及體積、重量等感性經驗;在健康活動中,幼兒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形成空間方位意識等,使幼兒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與和諧美,感受數學的魅力。
4、趣味數學體現于日常生活中
生活是幼兒獲取數學知識的源泉。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實、具體的問題,真正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因而最容易被理解,而且解決起來比大人給他們的那些問題容易得多,他們還會感到輕松、自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對幼兒進行滲透性、隨機性的教育,培養幼兒注意發現、獲得、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趣味數學的指導方法
1、觀察法
平時多帶幼兒散步、參觀以及參加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幼兒主動觀察事物的特征。例如:幼兒在收放玩具時可引導他們學習排序;分點心時,擺椅子時,讓幼兒感知物體的數量以及與小朋友的一一對應關系;幼兒在園過生日分蛋糕時,引導幼兒學習等分;春天,在花壇里,可引導幼兒觀察蝴蝶在花叢中飛舞,感受蝴蝶花紋的對稱,……通過教師和家長經常引導,可提高幼兒對事物的觀察比較能力。
2、引導法
一個人的習慣很重要,學習需要良好習慣,而思維方式其實也是有習慣的,我們要善于引導。一天,洋洋告訴我:“媽媽買了蘋果和梨。”我問他:“有幾個蘋果和梨呢?”“六個蘋果,啊,忘記了。”可是,下次他就會告訴我:“媽媽今天又買了2個蘋果和3個梨,共5個。”我跟孩子們聊天的時候說:“昨天,老師家里來了2個客人,后來又來了1個客人,一共來了3個客人。”有些孩子很快就領會,過幾天,跑來告訴我:“昨晚,我和爸爸媽媽去吃飯,后來叔叔阿姨也來了,一共有5個人。”這就是引導的效果,也是思維的習慣,孩子們會互相影響。
3、操作法
平時,教師應經常發動幼兒將廢棄的物品帶到幼兒園來,制作成較實用的教具及一些可操作的活動材料,讓幼兒自愿、自主動手,提高積極性,充分利用環境,使其最大力度地發揮作用,因而營造一種氛圍,在動手的過程中,牢固地掌握其中的規律和意義,比我們口頭說一千遍要強,這樣,孩子間互相研究,師生間互相探討,還可以培養一種彼此合作的精神和建立互相信任的情感。除了制作材料的過程可以提升幼兒的知識水平與經驗水平以外,利用這些材料設計的游戲,也可讓幼兒輕松地參與,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
4、滲透法
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幼兒參與各項工作,如小組長在分餐具的時候,問他“你們組一共有幾個小朋友,有幾個小朋友已經分到了,幾個還沒有分到?”;在區域活動結束后,要求幼兒將物品歸類整理;節日到了,張貼燈籠和彩旗時,引導幼兒按照一定的規律來張貼,如按大小、顏色或者形狀進行有規律地排列;學習健康活動前的準備工作,“幫老師搬來4個小椅子”、“拿來2個皮球”、“哇,擺的真好”,等等,不僅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有關數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滿足幼兒的成就感,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為集體服務的習慣。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確立整合的教育觀,根據孩子生成問題中的求知解惑、學習及發展等需要,將相應的有關數、量、形、時空等方面的數學內容較自然地與主題、與其它教學領域、與孩子的一日生活相整合,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發展。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去觀察,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探索,我們就能感受到幼兒數學帶給我們的無窮魅力,這也需要我們教師做個有心人,把握各種契機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激發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讓我們的數學變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動!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4
[2]幼兒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