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張偉 潘艷慧 李雪 楊東良
[摘要] 目的 該文分析齊齊哈爾地區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25羥維生素D[25(OH)D]同胰島β細胞功能間的關系情況。方法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3月間于該院內分泌科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記為觀察組,另選取非2型糖尿病的健康志愿者100名記為對照組。對入組人員均行臨床生化指標檢查以及葡萄糖刺激后4~6 min的急性胰島反應情況(AIR4-6)作為胰島分泌指數指標進行分析,記錄兩組檢查結果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25(OH)D及AIR4-6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AIR4-6同25(OH)D、HDL-C呈正相關(P<0.05),同TC、TG、LDL-C呈負相關(P<0.05)。結論 2型糖尿病患者的25(OH)D及AIR4-6均較健康人低,且25(OH)D同胰島β細胞間存在相關性,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推測糖尿病的發生情況。
[關鍵詞] 2型糖尿病;25(OH)D;胰島β細胞;AIR4-6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b)-0027-02
糖尿病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不當導致的慢性疾病,是一種終身攜帶疾病[1]。2型糖尿病以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為主要發病機制。在2型糖尿病胰島β細胞功能出現異常后,往往會導致急性胰島反應喪失。有研究發現,血液中25(OH)D的水平常常與2型糖尿病有關[2]。因此該研究選取2017年7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和100名健康志愿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2型糖尿病患者25(OH)D及AIR4-6水平進行分析,為2型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一種新思路。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文選取于該院內分泌科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記為觀察組,另選取非2型糖尿病的健康志愿者100例記為對照組。觀察組年齡分布在26~73歲之間,平均年齡(47.79±12.43)歲,對照組年齡分布在25~75歲之間,平均年齡(47.98±13.00)歲。該實驗方案已經經由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并同患者或其家屬簽署了實驗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義為至少8 h內無熱量攝入;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 h血糖≥11.1 mmol/L;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癥狀的患者,隨機血糖≥11.1 mmol/L;無明確血糖升高時,重復檢測來證實標準[3]。
1.3 方法
囑患者于前晚晚飯后禁食、水12 h,于次日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患者肘正中靜脈血,儀器運用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7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患者血清中25(OH)D、TC、TG、LDL-C、HDL-C濃度值進行測量。在抽取肘正中靜脈血后囑患者平臥休息15 min,休息后對患者左手手背靜脈進行穿刺,置入留置針一枚方便采血,另將一枚靜脈留置針至于患者右肘正中靜脈,此處用于葡萄糖的注入。首先于注入胰島素前進行一次靜脈血采集,測定胰島素原、胰島素以及空腹血糖,后將50%的葡萄糖注射液約60 mL進行靜脈推注,在1 min將葡萄糖全部注入右側留置針。從開始注入時計時,分別于注射后4、5、6 min及1 h抽取靜脈血,并立即測定各時間段胰島素原、胰島素以及血糖。
急性胰島素反應公式為:AIR4-6=(I3min+I4min+I3min)/3-I0min。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資料錄入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AIR4-6同其余指標間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清學指標情況比較
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25(OH)D及AIR4-6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AIR4-6同其余指標相關性情況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AIR4-6同25(OH)D、HDL-C呈正相關(P<0.05),同TC、TG、LDL-C呈負相關(P<0.05)。見表2。
3 討論
有研究顯示[4],2型糖尿病的發病初期可出現第一時相時胰島素分泌受抑制,而胰島素分泌向第二時相推移,而后分泌逐漸推移并減少,最終分泌消失。而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則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最早信號[5]。有研究顯示[6-7],25(OH)D水平同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呈負相關。快速胰島素反應是指在靜脈推注葡萄糖溶液后,1~4 min時體內胰島素極速上升,持續4~6 min而從6 min以后開始下降,因此AIR4-6可以反映出體內胰島β細胞在葡萄糖的作用下出現的分泌峰值變化,對于Ⅱ型糖尿病的預測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8]。
該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而25(OH)D及AIR4-6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2型糖尿病在發病的早期已經出現了AIR4-6抑制及25(OH)D水平降低,可導致餐后血糖急速升高,加重病情的進展。該研究還發現,AIR4-6同25(OH)D、HDL-C呈正相關,同TC、TG、LDL-C呈負相關,說明以上指標均與2型糖尿病的發病存在聯系,但具體的聯系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可以采用25(OH)D指標對于胰島素早期分泌功能進行評價,對于進一步治療提供有利條件,在今后的研究中,還會進一步對其具體機制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 劉寧,葉小珍,盧斌,等.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與胰島α細胞及β細胞功能的相關性[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6,29(1):57-61.
[2] 楊艷,田浩明,李蓬秋,等.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胰島β細胞功能和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3(4):314-318.
[3] 閆筱新,張麗俠,謝閃閃,等.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3與HbA1c及胰島β細胞功能的關系[J].中國實用醫刊,2017,44(12):3227-3229.
[4] 陽琰,高琳,李顯文,等.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與胰島β細胞第一時相分泌關系的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5,40(4):334-337.
[5] 馬金媛,鄭世良,岳萍,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25-羥維生素D水平與胰島β細胞功能的關系[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21):4091-4093.
[6] 李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胰島功能、胰島素抵抗、外周血管病變以及氧化應激的相關性研究[D].南充:川北醫學院,2013.
[7] 王煒,邢學農,陳超.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胰島功能和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研究[C]//安徽省醫學會,安徽省醫學會內分泌糖尿病學第十四次學術年會,論文集,2014.
[8] 李明霞,趙軼峰,左麗娟,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胰島素早相分泌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17(24):2411-2413.
(收稿日期:201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