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份紅 駱亞平
[摘要] 目的 思考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臨床治療的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該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間診療的76例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均施以子宮肌瘤手術救治,且同時采取圍術期處理治療。結果 治療后患者血糖控制率為100.00%(76/76),切口Ⅰ期愈合率為94.74%(72/76);總不良反應率為23.68%,包含傷口愈合不良5.26%(4/76)、術后感染13.16%(10/76)、下肢靜脈血栓0.00%(0/76)、低血糖5.26%(4/76)、酮癥酸中毒0.00%(0/76);空腹血糖為(5.30±1.03)mmol/L、餐后2 h血糖為(7.07±1.13)mmol/L。結論 針對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圍術期處理治療可保證患者生命安全,預防各項不良反應的出現,且還可降低血糖水平,值得推廣。
[關鍵詞] 糖尿病;子宮肌瘤;圍術期;血糖控制率
[中圖分類號] R737.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b)-0029-03
子宮肌瘤患者若出現合并糖尿病的現象,不僅會增加術中風險,還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因糖尿病患者機體免疫力相對較差,切口愈合相對緩慢,使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罹患率增加。對此,回顧性分析該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間診療的76例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患者,思考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臨床治療的效果。詳細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該院診療的76例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即患者年齡上限為65歲,下限為45歲,中位數為(52.4±4.6)歲;患病時間上限為5.6年,下限為0.3年,中位數為(2.9±1.5)年;術前血糖指標為(8.9±2.2)mmol/L。入選標準:經彩超或宮腔鏡檢查,已確診為子宮肌瘤;存在不同程度的多飲、多尿、體重減輕等癥狀;滿足子宮肌瘤手術指征;并排除其他可能影響手術及術后恢復的并發癥。
子宮肌瘤手術指征:子宮肌瘤體積相對較大,一般個體直徑>5 cm;生長速度加快,存在惡變的可能;多發肌瘤,子宮整體體積較大,一般超過10孕周大小;雖子宮肌瘤體積較小,但患者有月經改變、便秘或尿頻等癥;粘膜下子宮肌瘤;對患者生育功能存在影響;難以有效鑒別漿膜下子宮肌瘤、卵巢腫瘤。
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據子宮肌瘤大小、個數及患者的意愿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其中子宮全切的患者39例,子宮次全切除的患者11例,子宮肌瘤剝除的患者26例;根據病情及患者意愿分別選擇不同的手術路徑,其中腹腔鏡手術的有56例,經腹手術的有20例。
1.2 方法
①術前治療。對患者血糖指標予以檢測,且做好降糖治療;每日血糖檢測次數>4次,包含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給予患者飲食指導(糖尿病飲食),且保證機體適度鍛煉,借助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的使用,對患者施行降糖處理;若患者以口服降糖藥可起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則繼續原方案治療,而無效者可改用餐前30 min內,通過皮下注射胰島素的形式,對患者予以治療,且借助血糖檢測結果對胰島素劑量加以調整,即次調節劑量為4 U,直至患者空腹血糖<8.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且處于平穩狀態時,才可施行手術治療。除此之外,術前3 d需每日使用0.5%碘伏,對陰道予以擦洗約為2次/日,時刻保證陰道和外陰清潔;術前晚餐應以半流質食物為主,且禁食約為6~8 h,術前晚間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清潔胃腸道;必要時做好預防性抗生素皮試及備血,睡前口服安定類藥物約為0.5 mg;保護皮膚,禁止出現外傷或感染,以免加重糖尿病引起并發癥。
②術中治療。手術當天,做好患者空腹血糖、尿糖檢測,若檢測結果在正常范圍內可施行手術,但應最大限度上縮短手術后時間。若手術難度較小的患者,無需施行血糖檢測,但需輔助非糖類平衡液治療;若手術難度較大,且手術時長>2 h的患者,可對其血糖指標予以隨機檢查,且同時輸注5%葡萄糖液及生理鹽水。此外,葡萄糖注射劑量達至4 g時,可注射1 U胰島素。
③術后治療。以120 min為時間間隔,對患者血糖予以測定,若患者血糖指標相對平穩,則可將測定時間控制在4 h,直至血糖指標<8.0 mmol/L。術后若患者施行早期進食,則可依據實際情況,對皮下普通胰島素注射劑量予以調整;若患者無法進食,施行靜脈補液,特別是在補充葡萄糖液時,同時施行胰島素對抗治療,待患者恢復普食時可調整為術前治療方案。另外,還可借助抗生素的使用,預防切口感染;定期更換敷料,對于經腹手術患者于術后第2天開始給予大黃加芒硝外敷切口并予紅外線光照促進局部傷口血運,加快切口愈合;并保證切口干燥、無菌,以便可加快其愈合速度;依據患者具體情況,拔除導尿管,預防泌尿系統感染。
④并發癥治療。酮癥酸中毒,多表現為糖尿病癥狀加重、乏力和食欲不振、嗜睡及中樞神經抑制,可通過補液、胰島素治療、糾正電解質和酸堿平衡、處理誘發病等方式起到治療的效果,否則會引起休克、心力衰竭或腎衰竭、腦水腫等事件。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多表現為多尿、多飲和疲乏的癥狀,個別患者還會出現定向力障礙及局灶性癲癇等問題,可借助補液、胰島素注射和糾正電解質、去除病因等方式,起到癥狀緩解或消除的目的。低血糖,呈現焦慮不安、視覺模糊和四肢無力等現象,可通過飲糖水和葡萄糖液的方式,達到治療效果。
1.3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該實驗數據加以匯總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控制率、切口Ⅰ期愈合率
治療后患者血糖控制率為100.00%(76/76),切口Ⅰ期愈合率為94.74%(72/76)。
2.2 不良反應率
經對癥救治,治療后患者總不良反應率為23.68%,包含傷口愈合不良5.26%(4/76)、術后感染13.16%(10/76)、下肢靜脈血栓0.00%(0/76)、低血糖5.26%(4/76)、酮癥酸中毒0.00%(0/76)。
2.3 血糖控制值
治療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指標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即治療前后患者血糖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女性生殖系統內,子宮肌瘤是其常見良性腫瘤,其中約50%的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多于體檢時彩超發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逐漸改變,導致機體活動過于懶散化,且在過度缺乏鍛煉的條件下,導致糖尿病罹患率逐年增高,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高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罹患率。目前,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多集中在圍絕經期患者中,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身體素質較差的患者中,往往會面臨心血管疾病、代謝紊亂等風險,而有效且及時的血糖控制,是目前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患者救治的前提。因此,尋找一個有效、簡捷的臨床治療方法尤為重要。
常規情況下,圍術期操作均會對患者心理、生理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應激反應,使之體內激素水平顯著增高,例如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特別是在糖尿病患者中,還會呈現代謝亢進的現象,引起嚴重性代謝紊亂。而在術后,代謝亢進分解、飲食限制等條件下,導致機體脂肪消耗量快速增加,而這也是引起酮癥酸中毒、低血糖、電解質紊亂等不良事件的關鍵,嚴重者會加重糖尿病病情。隨著生活方式的逐步改變,糖尿病患病群體逐漸年輕化,以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為例,若要保證最佳治療效果,則可在術前對患者血糖予以控制,以便預防圍術期各項操作引起的血糖水平變化,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另外,麻醉方式的不同,對機體血糖指標影響也有所變化,全麻對機體血糖影響最大,硬膜外麻醉相對較小,而局麻對患者血糖無任何影響。但是,在子宮肌瘤切除術治療中,因手術范圍局限在患者盆腔處,若手術方式允許,應最大限度上使用持續硬膜外麻醉,以便可預防麻醉對機體糖代謝的影響,而術后抗生素預防、鼓勵患者早期進食、科學控制血糖等方式,是預防饑餓性酮癥酸中毒癥狀的關鍵。
依該文數據可知,對于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圍術期進行治療,治療后患者監測血糖:空腹血糖為(5.30±1.03)mmol/L、餐后2 h血糖為(7.07±1.13)mmol/L,均明顯低于治療前,血糖控制率為100.00%;切口Ⅰ期愈合率為94.74%;總不良反應率為23.68%,主要為切口愈合不良、術后感染及低血糖,未出現其他嚴重的并發癥。因此,針對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處理治療是必不可少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各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且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廷芹.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圍手術期治療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7-9.
[2] 吳霞,范桂金.綜合化護理在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的臨床應用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6,3(7):161-162.
[3] 史素梅.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圍手術期中西醫治療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8):74-75.
[4] 于永軍.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的圍手術期處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5):60-61.
[5] 黃家瓊.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圍手術期治療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4(27):154.
[6] 李向榮.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8):137-138.
(收稿日期:2018-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