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霞英
[摘要] 目的 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38例,將其設定為觀察組,并取同時期在該院接受體檢的健康者138名,將其設定為對照組。兩組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聲下肢動脈血管檢查,比較兩組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發(fā)生率和下肢動脈血流流變情況。結果 觀察組硬化斑塊發(fā)生率為63.04%,血管狹窄發(fā)生率為21.74%,血管閉塞發(fā)生率為10.87%,分別高于對照組的16.67%、5.80%和0.7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下肢股動脈、脛動脈、腘動脈和足背動脈血管內徑小于對照組,血流量少于對照組,頻譜寬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顯著,其可有效檢測血管病變所處的部位以及嚴重程度,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超聲;2型糖尿病;血管病變
[中圖分類號] R4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b)-0038-03
2型糖尿病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其屬于常見慢性疾病,有資料報道稱,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飲食結構的改變,加之社會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導致臨床上糖尿病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升高的趨勢[1]。2型糖尿病可導致多種并發(fā)癥發(fā)生,其中下肢血管病變就屬于常見大血管并發(fā)癥,其有很高機率引發(fā)患者機體足部出現(xiàn)潰瘍,病情較輕者則肢體麻木、疼痛,隨著病情的不斷發(fā)展,患者機體下肢會發(fā)生壞疽,甚至可能使患者截肢。因此對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的下肢血管病變進行盡早診治,對于疾病預后改善具有重要作用[2]。該次研究就2015年1月—2018年2月選取糖尿病患者138例以及同時期在該院接受體檢的健康者138名,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診斷中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該院收治的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將其設定為觀察組,全部患者的病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同時經臨床血糖監(jiān)測確診。并取同時期在該院接受體檢的健康者138名,將其設定為對照組。該次研究經醫(yī)院批準通過,全部研究對象均對該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觀察組男62例,女76例,年齡38~78歲,平均(54.8±6.6)歲,病史2~26年,平均(15.2±3.7)年;對照組男65名,女73名,年齡40~78歲,平均(55.1±6.8)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均接受下肢動脈血管檢查,所采用的檢查儀器為德國Philips東芝、日立公司生產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探頭頻率為7.5~12 MHz,將聲束和血流夾角控制為60°及以下。在為受檢者開展檢查前,指導其保持仰臥位,充分暴露患者的機體下肢,將其大腿略微向外側進行展開,將探頭放置在受檢者大腿根部,順沿機體腹股溝區(qū)開展動脈體表投影,分別掃描下肢股動脈、腘動脈、脛動脈和足背動脈。采用二維超聲對受檢者機體下肢動脈內膜的光滑情況,內-中膜厚度(IMT),是否存在斑塊,斑塊大小、形態(tài)和回聲等進行觀察,同時對下肢動脈管腔狹窄和栓塞情進行觀察,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CDFI)開展血流動力學變化觀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機體下肢動脈血管病變和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前者主要指標為硬化斑塊、血管狹窄和閉塞等;后者主要指標為下肢股動脈內徑、腘動脈內徑、脛動脈內徑、足背動脈內徑,血流量以及頻譜寬度。動脈血管病變判定:通過超聲檢查時,若血管存在光滑內壁,IMT低于1 mm,同時開展CDFI檢查時可知血管腔內血流保持通暢,具備滿意充盈度,頻譜表現(xiàn)為規(guī)則的三相波,則為正常;通過開展超聲檢查時,若血管具備毛糙管壁,IMT超過1 mm,同時開展CDFI檢查時可知管腔存在狹窄、閉塞,或管腔內無法探及血流信號,則提示存在病變[3]。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發(fā)生率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硬化斑塊、血管狹窄和血管閉塞發(fā)生率均更高(P<0.05)。如表1。
2.2 兩組下肢動脈血管內徑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血管內徑更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
2.3 兩組下肢動脈血流量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下肢動脈血流量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3。
2.4 兩組下肢動脈頻譜寬度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下肢動脈頻譜更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4。
2.5 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聲像圖特點
機體下肢動脈內中膜增厚同時具有斑塊,IMT超過1 mm,血管壁較為毛糙,同時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通過開展CDFI檢查可知血流束不具備規(guī)則邊緣,同時未完全充盈,即彩色血流充盈缺損;硬化斑塊導致血管腔存在狹窄或閉塞,通過開展CDFI檢查可知,血管腔中血流束直徑得以減小,或同時未發(fā)生血流信號,頻譜特征表現(xiàn)為單峰或雙相波形。
3 討論
下肢動脈病變作為2型糖尿病并發(fā)癥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導致下肢動脈病變發(fā)生的機制為糖尿病患者自身機體糖代謝出現(xiàn)紊亂,機體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從而使得血管壁中的氨基酸以及蛋白質很容易出現(xiàn)非酶糖化,而糖化所得到的產物會對血管壁內結構蛋白改變進行促進,由此引發(fā)內膜中層增厚,引發(fā)管腔出現(xiàn)狹窄。除此之外,當患者發(fā)生糖尿病后,其自身機體內脂代謝功能會發(fā)生紊亂,從而使得其機體血管內膜容易出現(xiàn)脂質沉積,從而導致粥樣硬化斑塊的出現(xiàn),引發(fā)管腔狹窄,同時可能導致血栓的發(fā)生,甚至導致管腔閉塞。但由于糖尿病患者自身機體下肢動脈發(fā)生病變的初期階段,并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臨床癥狀,如皮膚損傷、疼痛感等,因此很容易導致患者的病情被忽視,但隨著患者的病情逐漸加重,將會使其機體下肢發(fā)生感染的機率提高,從而導致糖尿病足的出現(xiàn),病情發(fā)展嚴重時,甚至會引發(fā)血管壞疽,從而對患者致殘或致死。因此在患者病情發(fā)生的早期階段,采取有效措施使其病情得到有效確診,對于患者疾病預后的改善具有積極意義。
目前臨床上對機體血管病變開展診斷時是以血管造影檢查作為金標準,該種檢查方式雖具備較高的準確度,但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的檢查創(chuàng)傷,同時檢查花費高,因此不適宜用于重復檢查以及長期追蹤檢查應用。而超聲檢查則不會對受檢者機體造成檢查創(chuàng)傷和疼痛,具備良好的重復性,不但可對受檢者機體血管血流動力學進行直接清晰的顯示,同時還可有效檢測受檢者機體下肢動脈血管壁IMT程度、動脈硬化范圍、管腔大小、斑塊類型、斑塊所處部位等,從而實現(xiàn)對血管演變的動態(tài)監(jiān)測,有效測定血栓的狀態(tài),血管管腔變化和回聲特點,從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屬于臨床上對機體下肢血管病變開展檢查的首選方式[4]。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健康者,糖尿病患者自身機體下肢動脈硬化斑塊、血管狹窄和閉塞發(fā)生率均更高,這也和前人的研究報道相符。有學者通過選取糖尿病患者120例以及非糖尿病患者140例,分別為其開展頸動脈以及下肢動脈血管檢查,結果顯示相較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頸部和下肢動脈IMT厚度明顯更大,同時糖尿病患者的管腔硬化斑塊、狹窄和閉塞發(fā)生率明顯更高;同時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主要表現(xiàn)為彌漫性,呈現(xiàn)為雙側和多節(jié)段性分布,其中下遠端足背動脈、脛前以及脛后動脈存在的管腔狹窄、閉塞情況最為嚴重,而非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病變則基本呈現(xiàn)為單發(fā)或局灶性[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下肢動脈血管內徑更小,血流量更少,頻譜寬度更高。有學者通過研究報道稱,相較于動脈造影,超聲檢查診斷下肢動脈病變的敏感度為90%,特異度為86%,同時在對機體腘。動脈以下所發(fā)生的血管病變開展診斷時,超聲的診斷效果優(yōu)于動脈造影[6]。彩色多普勒超聲具備清晰的聲像圖,其可詳細顯示機體下肢動脈血管各分支所具備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和變化規(guī)律,但同時彩色多普勒超聲也存在著局限性,在對血管病變開展檢查時,若受檢者自身機體較為肥胖、存在巨大瘢痕和壞疽時,則可能對檢查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影響,因此臨床檢查醫(yī)師遇到上述情況需更為仔細,必要時需為受檢者開展動脈血管造影檢查,避免漏診或誤診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顯著,其可有效檢測血管病變所處的部位以及嚴重程度,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黃劍,項麗,朱靜,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彩色多普勒超聲特征及與冠狀動脈病變關系研究[J].創(chuàng)傷與急危重病醫(yī)學,2018,6(2):109-111.
[2] 趙霞,曹子敬,雷進.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椎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診斷價值[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9):133,135.
[3] 彭安湘.超聲心動圖對冠狀動脈病變定位診斷的探討[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6(1):70-72.
[4] 舒娜.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 19(17):61-62.
[5] 侯賀翔,李利,姚克純,等.超聲對Ⅱ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相關測量的新指標[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7,33(5):459-462.
[6] 于冬妮,谷愛民,孫明曉,等.踝肱指數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7,20(5):494-497.
(收稿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