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榮 李子彥
[摘要] 目的 了解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CT影像學表現。方法 選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該院收治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39例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患者作研究組,另選取39例單純肺結核患者作對照組,均作CT檢查,對兩組患者各自檢查后的影像學表現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病灶在肺結核常見部位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病灶在肺結核少見部位的發生率更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病灶在多個肺葉、多個肺段、兩側肺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病患厚壁空洞、大片狀影與蟲蝕樣空洞、空氣支氣管征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樹芽征、腺泡結節、薄壁空洞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患者胸部CT影像表現出多形性,少見部位累及明顯,并以空洞、大片狀與空氣支氣管征為主。同時,CT檢查可為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的診斷、治療與疾病預后評估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CT;表現
[中圖分類號] R44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b)-0040-03
糖尿病屬于發病率較高的慢性內分泌疾病之一,糖尿病患者繼發肺結核的幾率較正常人高2~4倍,且近年來,因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以及老齡化程度的加快等均使得發病率呈逐漸增長趨勢,為患者生命安全與身心健康均帶來威脅。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起病急、進展快,故而早診斷與早治療非常重要,故而于該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對39例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患者實施CT檢查,以期能為治療方案的制定以及預后評估提供參考。而該文則將CT檢查過程以及影像表現進行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接診的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患者中選取39例作研究組,均滿足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1],空腹血糖≥7.0 mmol/L或任意時間血糖≥11.1 mmol/L;行糖耐量實驗結果為:空腹進行葡萄糖口服75 g 2 h血糖≥11.1 mmol/L,病程1~13年,平均病程(7.3±1.2)年;另選取39例單純肺結核患者作對照組,均進行CT檢查,其中研究組患者中男19例、女20例,年齡33~72歲,平均年齡(58.6±0.5)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8例、女21例,年齡34~70歲,平均年齡(59.3±0.2)歲,78例患者均經痰菌檢查、纖維支氣管鏡活檢、于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或作抗結核治療后復查病灶吸收證實。
1.2 CT檢查方法
掃描前要求患者禁食,通過平靜呼吸屏氣掃描法應用Esprip+型作掃描,掃描時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監測,若出現頭暈、冒冷汗等低血糖癥狀,需以補糖的方式進行緩解。掃描時遵醫囑保持平穩呼吸狀態,適時屏住呼吸,閉上眼睛,按照從肺尖至肺底的順序掃描,掃描時應和掃描光線保持平行,重建厚度設置為8 mm,間隔設為5 mm。病灶掃描時,薄層控制為2 mm,造影掃描次數由病情嚴重程度決定。
掃描結束由肺結核診斷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于工作站圖像處理器上讀片,對病灶部位、范圍與形態等信息進行分析。
1.3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展開處理,以[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結核病患者CT影像顯示病灶分布對比
兩組患者病灶在肺結核常見部位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病灶在肺結核少見部位的發生率更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結核病患者結核病灶分布范圍比較
研究組患者病灶在多個肺葉、多個肺段、兩側肺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結核病患者病灶形態比較
研究組病患厚壁空洞、大片狀影與蟲蝕樣空洞、空氣支氣管征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樹芽征、腺泡結節、薄壁空洞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糖尿病屬于一種慢性代謝異常性內分泌疾病,主因人體胰島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損,或二種因素兼有所致。糖尿病患者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會引起各種組織,尤其是心、肝、腎、神經、血管等產生慢性損傷、功能障礙。因糖尿病發病機理以及癥狀表現等的特殊性,極易繼發結核病[2],原因主要在于:①糖尿病病患多并存肝臟損害現象,這會抑制胡蘿卜素轉變為維生素A,導致患者體內維生素A嚴重不足,削弱呼吸道粘膜上皮對外界的反抗力,使呼吸道黏膜上皮完整性損傷,為結核菌反復感染提供了條件,且會造成結核病復發;②因糖尿病病患蛋白質、血糖與脂肪紊亂使得機體細胞和液體免疫功能降低,加上脂肪代謝紊亂后,讓三酰甘油水平增多,為結核菌繁殖與生長創造良好環境;③在血糖和組織中糖含量升高時,形成的酸性物質使組織抵抗力下降,抗體形成減少,削弱免疫功能,使機體形成酸性環境,為結核桿菌創造良好繁殖環境[3]。同時,機體持續高血糖會使肺部血管功能和形態出現變化,對肺部循環造成影響,使肺部功能的免疫系統受破壞,提高結核桿菌感染率[4];④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增多,使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出現低氧血癥,造成各臟器微循環功能障礙,使組織發生嚴重的供血、供氧不良現象,為結核菌的侵犯提供了機會。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CT在臨床疾病的診斷評估中應用價值日漸凸顯,故而本文中對39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分別應用CT檢查,發現兩組患者病灶于兩肺下葉背段與上葉尖后段等肺結核常見部位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糖尿病患者機體動脈壓較低,血液循環較差,巨噬細胞少,局部組織抵抗力下降,結核桿菌快速繁殖,加上下葉背段、上葉尖后段血氧交換較差,增多了CO2含量,增加了結核桿菌發病率。同時,通過本研究還發現兩組患者病灶在兩肺下葉基底段、右肺中葉、上葉前段等肺結核少見部位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現該結果的原因可能為糖尿病易引發肺毛細血管形態和功能異常,導致通氣血流比例失衡,讓肺組織里血流變慢,血氧濃度下降,CO2含量升高,使結核桿菌快速繁殖。另外,通過研究還發現,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患者在多個肺葉、多個肺段、兩側肺發生率明顯高于單純肺結核(P<0.05),該結果充分顯示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患者病灶分布范圍更廣,原因可能是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患者機體抵抗力下降,當機體受結核桿菌侵襲時,免疫系統無法有效抵御,因而使其快速大量繁殖,病灶表現出擴散性發展態勢[5]。因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患者病理改變呈現出多樣化態勢,故而影像學也表現出多樣化形態。
故而該研究中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患者通過CT檢查發現病灶呈厚壁空洞、大片狀影與蟲蝕樣空洞、空氣支氣管征發生率的發生率更高,該結果表明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患者病變形態主要表現出蟲蝕樣空洞、大片狀影與厚壁空洞。空洞發生率之所以如此高原因可能是糖尿病肺結核病患體內糖、脂肪等代謝紊亂,降低免疫力,導致結核桿菌快速繁殖且有菌體蛋白釋放,最終生成干酪樣物質,壞死、液化,故而形成空洞[6]。
綜上所述,CT掃描檢查能幫助明確患者是否有繼發型肺結核,且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病患肺部CT影像病灶分布范圍相當廣,無論是常見部位或少見部位病灶發生率均較高,病灶形態以大片狀影、空氣支氣管征為主,空洞發生率相當高,若檢查時符合以上特征,則可考慮患有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的可能。另外,糖尿病合并繼發型肺結核二者關系緊密,彼此影響,需注意二者兼顧,協同治療。
[參考文獻]
[1]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編寫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人學出版社,2004:26-27.
[2] 蘭天,韓彩寧.多層螺旋CT對繼發型肺結核活動性病變的影像分析[J].醫療裝備,2016,29(14):21-22.
[3] 張躍炳.52例痰涂片陰性患者活動性繼發型肺結核CT診斷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6):1667-1668.
[4] 宋貴良.64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技術在成人活動性繼發型肺結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7,26(5):1381-1382,1389.
[5] 曹偉光.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肺部CT影像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24(2):1169-1170.
[6] 沈潔,封士成.58例耐多藥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高分辨率CT的影像特點[J].當代臨床醫刊,2016,29(4):2324-2325.
(收稿日期:201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