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清松 王前明
[摘要] 目的 探索糖化血紅蛋白和血脂檢測對2型糖尿病的價值性。方法 在2017年7月—2018年5月期間選取觀察組141例疑似2型糖尿病患者、對照組141名健康體檢者為實驗對象,且均進行血脂、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的檢測工作。結果 觀察組受檢者糖化血紅蛋白(8.96±1.47)%、空腹血糖(7.19±0.23)mmol/L、LDL-C(3.86±1.85)mmol/L、HDL-C(1.86±0.52)mmol/L、TG(2.89±1.35)mmol/L、TC(6.89±1.42)mmol/L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糖化血紅蛋白敏感度、特異性、漏診率、誤診率分別為70.00%、63.64%、30.00%、36.36%;血脂敏感度、特異性、漏診率、誤診率分別為71.54%、72.73%、28.46%、27.27%;糖化血紅蛋白聯合血脂敏感度、特異性、漏診率、誤診率分別為98.46%、90.91%、1.54%、9.09%。結論 對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糖化血紅蛋白聯合血脂檢測價值性更高。
[關鍵詞] 糖化血紅蛋白;血脂;檢測;2型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446.1;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b)-0047-02
糖尿病致死率僅次于癌癥、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脅人類健康的多發病和常見病,屬于慢性代謝性疾病,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飲食方式改變,糖尿病發生率呈上升趨勢[1]。隨著對糖尿病的深入研究,可發現長時間高血糖狀態,容易造成機體代謝紊亂,引起血脂代謝異常和血糖升高,甚至還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加重脂質代謝異常和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甚至造成不可逆損傷,為了改善預后,還需盡早實施實驗室檢測[2]。而該文于2017年7月—2018年5月旨在探索對141例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糖化血紅蛋白和血脂檢測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141例疑似2型糖尿病患者(觀察組)、141名健康體檢者(對照組)為該次研究對象。觀察組平均年齡為(69.85±5.13)歲,62例為男性,79例為女性。對照組受檢者中女性有80名,男性有61名,平均年齡(69.13±5.87)歲,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標本采集:血脂、血糖:抽取4 mL靜脈空腹血,且在檢測時運用離心血清;糖化血紅蛋白:抽取2 mL靜脈血,且進行EDTA-K2抗凝。
方法和儀器試劑選擇:TG、TC:該次的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7600型號,而試劑由四川邁克提供,采用GPO-PAP和CHOD-PAP法檢測;FPG:使用的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7600型號,室內質控在控,試劑由四川邁克提供,運用葡萄糖氧化酶法;HbAIc:該次使用的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選用美國伯樂公司提供的VARIANT II型號,室內質控在控,選用高效液相色譜法;LDL-C、HDL-C:本次選用的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7600型號,且試劑由四川邁克提供,室內質控在控,采用直接法一過氧化氫酶清除法檢測[3]。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受檢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G(三酰甘油)、TC(總膽固醇)。LDL-C標準值為2.06~3.10 mmol/L;HDL-C標準值為1.0~1.8 mmol/L;TG標準值為0.4~1.8mmol/L;TC標準值為3~5.2 mmol/L;血糖標準值:3.89~6.50 mmol/L;HbAIc標準值為:4.0%~6.0%。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受檢者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LDL-C、HDL-C、TG、TC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41例疑似2型糖尿病中,確診的有130例,分析表格,可發現聯合診斷價值性更高,而聯合診斷的敏感度為98.46%,特異度為90.91%,漏診率為1.54%,誤診率為9.09%。見表2。
3 討論
2型糖尿病一方面可因為機體無法分解利用,導致血糖濃度處于過高狀態,進而增加機體血脂,促使血脂過度合成;另一方面還可因為機體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代謝紊亂[4]。隨著深入研究,可發現長時間的血糖濃度過高,容易造成血管壁功能和結構發生損害,促進糖化終產物的不斷生成,促使長壽組織蛋白和血紅蛋白發生糖基化,引發動脈粥樣硬化,若干預不及時,可增高機體血脂總膽固醇含量,增多游離脂肪酸生成量,激活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加重血脂升高,甚至還可產生大量的沉積物在血管壁上,阻礙血液流動,引發一系列疾病的發生,因此學者認為糖尿病患者與血脂具有一定相關性,可增加心血管發生幾率[5-6]。
HbAIc具有穩定性高、重復性好、操作方式簡單、不易分解、穩定性好等優勢,能夠用于反映一定時期內血糖控制情況,且取決于血紅蛋白和血糖接觸時間以及血糖濃度,早期是由血紅蛋白和葡萄糖通過酶促反應形成、緩慢、連續形成的產物,與空腹血糖相比,不受進食、用藥等因素的影響,可更加客觀反映機體血糖總體變化等情況,目前可作為檢測糖尿病的可靠指標,準確反映近2~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7-8]。在該次實驗中,學者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可出現明顯的脂代謝紊亂,主要原因為機體的血糖濃度過高,導致機體無法完全、有效的分解利用,從而導致血脂水平過高;另一方面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代謝紊亂等癥狀發生。而該次實驗中,觀察組受檢者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LDL-C、HDL-C、TG、TC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顯的血脂、血糖水平升高趨勢,產生胰島素抵抗,引起β細胞功能衰退,且可引起脂代謝異常,促使糖代謝失調,促使各項血脂指標升高,且與健康人群相比,可發生明顯升高趨勢,可作為評估、反映、診斷2型糖尿病的重要指標,為臨床提供科學依據,可廣泛推廣。
綜上所述,糖化血紅蛋白聯合血脂具有推廣性、操作簡單、診斷正確率高等優勢,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 劉曉艷.糖尿病性眼肌癱瘓患者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水平和血液流變學的變化及其關系[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Z1):310-311.
[2] 張寶琴,董艷,李素霞,等.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膽紅素、血脂及糖化血紅蛋白變化的相關性分析[J].河北醫藥,2013, 16(22):3415-3417.
[3] Varvel, Stephen A,Voros,et al.Comprehensive Biomarker Testing of Glycemia, Insulin Resistance, and Beta Cell Function Has Greater Sensitivity to Detect Diabetes Risk Than Fasting Glucose and HbA1c and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Glycemic Control in Clinical Practice[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translational research,2014,7(6):597-606.
[4] 董文婿,樂漢,陳韡,等.血清膽紅素、糖化血紅蛋白及血脂聯合檢驗在2型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診斷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2):41-42.
[5] 王穎,朱鐵虹,佟俊旺,等.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患者血清瘦素和血脂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5,15(8):711-713.
[6] 張緞緞.淺談進行糖化血紅蛋白和血脂測定對診斷糖尿病的臨床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5,19(22):54-55.
[7] Urbanova J,Rypakova,B,Kuera P,et al.Should the negativity for islet cell autoantibodies be used in a prescreening for genetic testing in 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the case of autoimmunity-associated destruction of pancreatic β-cells in a family of HNF1A-MODY subjects[J].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2013,161(3):279-284.
[8] 張建標,馬列婷.血脂和糖化血紅蛋白對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影響及早期診斷意義[J].陜西醫學雜志,2014,22(11):1525,1549.
(收稿日期:201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