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張
[摘要] 目的 分析足浴護理在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2015年5月—2018年5月就診于該院內分泌科的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患者4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和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再此基礎上給予足浴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感覺神經的傳導速度、脛神經運動傳導速度、治療的總有效率。結果 通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脛神經運動傳導速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治療的有效率(92.92%)顯著優于對照組(8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實施常規治療聯合足浴護理,能夠有效恢復患者的感覺神經的傳導速度、脛神經運動傳導速度,改善患者不適癥狀,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足浴護理;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傳導速度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b)-0131-02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文獻報道其發病率高達60%~90%[1]。臨床表現為患者肢體遠端麻木、刺痛感,或閃擊痛、灼痛不適,并伴有手套、襪套樣異常感覺,以及乏力、踩棉花感,以對稱性疼痛為主,且多發于下肢[2]。嚴重時可繼發下肢關節病、潰瘍,甚至出現感染、壞疽導致患者截肢致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3]。目前關于DPN的治療主要是以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等對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中醫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具有特殊的優勢,因此,為分析足浴護理在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2015年5月—2018年5月,該科對240例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足浴護理,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內分泌科收治的480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均有明顯的四肢感覺異常,即肢體遠端有疼痛、麻木、蟻行感,手套、襪套感等。②神經系統檢查有明顯的肢體深感覺障礙,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③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障礙,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40 m/s,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45 m/s。排除標準:①合并頸椎病、腦血管病、酒精中毒等導致的多發神經炎造成的周圍神經病變。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③合并肝腎功能損傷。④足部已有潰瘍或壞疽;⑤患者神志不清或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治療。該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隨訪期間未出現失訪病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遵醫囑接受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糖尿病飲食,適當運動,動態監測患者血糖、血脂、血壓等相關指標,同時給予靜脈注射甲鈷胺素和前列地爾,1次/d。觀察組在次基礎上聯合足浴護理,具體措施為:①制作足浴藥液,將黃芪60 g,桃花、雞血藤、桃仁、丹參、絡石藤各30 g,玉竹、玄參各20 g,桑枝、忍冬藤、天南星各15 g加入6 000 mL水中,武火煎沸,文火煎20 min。取一半湯藥加入足浴盆內,保持水溫在38℃,囑患者浸泡雙足20~30 min,保證藥液在踝關節上10~15 cm,浸泡1次/d,1個月為1個療程。②患者在足浴前責任護士需檢查患者雙足有無破潰、紅腫、傷口,尤其需注意趾間部位,對趾甲過長者須在足浴前修剪、磨平趾甲。③完成足浴浸泡后,由專業護理人員為患者進行下肢和足部按摩,注意按摩力度平穩輕柔,按摩時間在10~15 min,按摩前需注意涂抹按摩乳。④足浴和按摩后,需要囑患者及家屬注意足部保暖,穿柔軟、舒適、寬松的鞋子和透氣、柔軟襪子,且需叮囑患者和家屬注意雙足的皮溫、顏色、有無水腫或潰瘍等異常情況。⑤在為患者進行足浴護理期間需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強化患者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知識,講解其預防、治療的必要性,增強患者對自身疾病的重視程度,同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從而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配合治療,樹立對疾病康復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脛神經運動傳導速度,治療的有效率。使用神經肌電圖對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進行測定。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患者下肢癥狀基本消失,脛神經運動傳導速度加快>5 m/s。②有效:患者下肢癥狀明顯改善,但未全部消失,脛神經運動傳導速度增加3~5 m/s。③無效:患者下肢癥狀及脛神經運動傳導速度均未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CV、MCV恢復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脛神經運動傳導速度(MCV)恢復情況對比,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DPN的發病機制復雜,目前研究考慮與血管障礙、氧化應激、免疫因素、代謝障礙等多種因素相關。一方面,高血糖狀態會激活人體多元醇代謝,增加神經細胞內果糖和山梨醇的濃度,導致細胞內滲透壓升高,造成細胞水腫、變性、壞死[4],而且機體高血糖狀態會抑制神經組織攝取肌醇造成神經脫髓鞘改變、軸索變性。另外,機體長期高血糖狀態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下降,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組織供血、供氧不足,造成神經系統受損。此外,神經細胞長期處于高糖狀態,會導致其出現氧化應激反應,造成神經細胞死亡。中醫認為DPN屬于“痿證”“血痹”范疇內,即糖尿病長期累及肝腎造成人體氣虛血瘀,脈絡不痛而致筋脈、肌肉失養[5]。對于DPN的治療,目前仍無確切有效的治療藥物,許多醫生開始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以期有更好的療效。
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足浴液使用了多種中藥材,其中桃仁、丹參主要用于活血化瘀,黃芪益氣通絡,玉竹和玄參可以滋陰生津,而輔助的絡石藤、桑枝、天南星等能夠祛風止痛,將上述中藥制成足浴液,通過物理溫熱方法促進藥物經皮吸收,可以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環,緩解下肢癥狀[6]。該研究對觀察組在足浴基礎上同時聯合足部按摩,足底是人體重要臟器的反射區,通過足浴、足部按摩發現相較于單純的常規治療方案,可以顯著改善患者下肢麻木、疼痛不適癥狀,行肌電圖檢查發現觀察組患者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均顯著由于對照組,整體治療的有效率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且在治療期間,增加了護患之間的溝通,加強了患者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知識,增強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使用常規治療聯合足浴護理,能夠改善患者下肢癥狀且安全有效,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魏琴,周貴香,范萍.中藥足浴聯合足部按摩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5):433-435.
[2] 陳秋香,王方華,王翠芳,等.2型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用中藥足浴聯合足部護理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4):55-57.
[3] 于春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綜合治療及護理[J].醫學信息,2015,28(13):153.
[4] 王增梅,黃玉強,秦佑勝,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西醫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藥雜志,2017,33(2):162-164.
[5] 王宏偉,冷錦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7,34(4):124-128.
[6] 何旭梅.足浴護理在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23):81-83.
(收稿日期:2018-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