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雪玲 曾渝
[摘要] 目的 探討家屬同步教育在兒童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在該科室診治的兒童糖尿病患者84例,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有42例,所有患兒均給予常規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接受家屬同步參與的健康教育方案,3個月后評價家屬疾病知曉率及患兒血糖控制情況。結果 入院時兩組患兒家屬對糖尿病知識知曉情況相當(P>0.05),出院時及出院3個月時,觀察組患兒家屬對疾病知曉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出院3個月復診時觀察組患兒血糖控制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實施家屬同步參與的健康教育方案有助于提高家屬對疾病的知曉情況及照料水平,有利于患兒病情恢復。
[關鍵詞] 同步教育;糖尿病;兒童
[中圖分類號] R72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b)-0153-03
兒童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所致的一種能量代謝疾病,主要表現為多尿、多飲、多食、體重下降等,一般分為Ⅰ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該病發病年齡低、病程長,已成為威脅兒童健康的公共問題。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兒童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出現逐年增長趨勢,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另外給患兒家庭也帶來經濟負擔。目前關于兒童糖尿病防治研究相對較少,國外有研究指出通過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可有效控制血糖。但是對于兒童糖尿病患兒來說,自我管理能力缺失,如何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是該次研究重點,2014年10月—2017年10月42例患兒家屬協助完成本次健康教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表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科室診治的兒童糖尿病患兒84例,所有患兒均為首次入院,每例患兒選取母親作為主要照顧者入組。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有42例。對照組中患兒年齡在0~11歲之間,平均為(4.58±2.04)歲;男16例,女26例;身高在53~132cm之間,平均為(95.34±31.02)cm;體重在3.75~38.72 kg之間,平均為(28.35±8.07)kg;糖尿病家族史:有28例,無14例;家屬年齡在25~34歲之間,平均為(28.06±3.15)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2例,初中14例,高中9例,大學及以上7例。觀察組中患兒年齡在0~10歲之間,平均為(4.39±2.10)歲;男20例,女22例;身高在50~140 cm之間,平均為(96.07±28.76)cm;體重在3.51~38.04 kg之間,平均為(27.66±8.72)kg;糖尿病家族史:有25例,無17例;家屬年齡在23~35歲之間,平均為(28.15±2.96)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0例,初中13例,高中11例,大學及以上8例。兩組患兒基線資料相當,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后給予常規治療,密切監測血糖變化,并調整胰島素用量,積極治療并發癥。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向患兒家屬介紹病情及治療原則,指導家屬配合檢查,提醒家屬注意患兒的飲食,注意監測血糖。觀察組接受家屬同步參與的健康教育方案,具體如下:責任護士評估患兒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度,并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①入院宣教:介紹患兒病情,告知家屬標本留取方法,讓家屬多了解科室輪番播放的兒童糖尿病宣傳動畫,進入家屬微信群進一步了解疾病知識,每周開展一次特色教育,要求家屬積極參與并進行角色扮演,每日查房根據家屬訴求進行一對一健康宣教。②飲食方案:邀請營養師為家屬進行營養管理培訓,根據各年齡段飲食特點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注重三大營養物質比例,家屬應熟悉了解常見食物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協助患兒按時就餐,根據患兒體重計算所需熱量,合理搭配飲食,嚴格控制體重。③運動計劃:家屬督促患兒適當進行運動鍛煉,餐后1 h可進行步行、慢跑等運動,運動量以不疲勞為宜,循序漸進,切忌超負荷運動,運動前做好應急準備。④心理疏導:該病屬于慢性疾病,治療過程中需定期監測血糖,多數患兒為學齡前兒童,心智發育尚不成熟,無法進行有效溝通,尚不能完全配合檢查,家屬難免出現不良情緒,忽略對患兒監管,不利于病情恢復。護理人員要善于觀察家屬的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幫助其樹立信心。⑤出院指導:告知家屬定期監測血糖,胰島素筆使用方法,降糖藥物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按時復診。
1.3 效果評價
1.3.1 疾病知曉情況 依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ADA糖尿病防治指南(2016版)》[2]及《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3]制定調查問卷。該問卷第一部分為基礎資料,包括患兒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及及家屬姓名等。第二部分為家屬對糖尿病知識的認知情況,包括10道單選題共30分,15道是非題共30分,20個填空題共40分。總分100分,分值越高,對疾病了解越多。家屬于入院時、出院時及出院3個月時填寫次問卷。
1.3.2 血糖控制情況 患兒出院3個月復診前3 d的血糖結果取平均值進行記錄,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優:空腹血糖4.1~6.1 mmol/L,餐后在4.4~8.0 mmol/L;良: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餐后低于10.0 mmol/L;差:空腹血糖高于7.0 mmol/L,餐后高于10.0 mmol/L。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家屬疾病知曉情況對比分析
入院時兩組患兒家屬對糖尿病知識知曉情況相當(P>0.05),均處于較低水平。出院時及出院3個月時,兩組問卷得分均提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血糖控制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兒血糖控制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兒童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以Ⅰ型糖尿病多見,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2型糖尿病發病率也出現增長趨勢,且更趨于低齡化[4]。崔金玉[5]、魏苗苗[6]研究指出肥胖兒童糖尿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健康兒童,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呼吁大家應嚴格控制兒童的體重,降低糖尿病發病率。吳迪等學者指出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對患者進行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兒童自我管理能力缺失,對糖尿病知識的認知處于空白狀態,因此在治療過程需要家屬參與其中協助完成治療。
該次研究中有42例患兒家屬配合醫護人員協助完成該次健康教育,在患兒出院時及出院3個月時,觀察組患兒家屬對疾病知曉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家屬同步參與的健康教育方案有助于提高患兒家屬對疾病的知曉率。不同年齡段的患兒理解能力也不同,需制定個性化教育課程,嬰幼兒治療監管完全依賴于父母,家屬需要完全了解疾病知識及并發癥處理措施。培養學齡前兒童獨立性,逐漸將自我監管的責任移交給患兒。提高青春期患兒責任感,制定血糖控制目標,同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加強在學校期間自我監管能力。開展專項教育時,患兒家屬進行角色扮演,可有效刺激家屬展開發散性思維,主動去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家屬與患兒溝通時,也可采用角色扮演方式,盡可能得讓患兒多了解疾病相關知識,自愿配合治療。常規護理措施中,患兒家屬對疾病的知曉率較低健康意識較差,不理解健康教育在治療小兒糖尿病中的重要性,因此只是被動的配合治療,起不到監管作用。不同年齡段兒童所需能量有所差異,家屬了解糖尿病營養專業知識后根據患兒情況協助營養師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保證能量供應的同時嚴格控制體重,從而控制血糖水平。該病屬于終身疾病,長期治療費用對患者家庭造成經濟負擔,另外血糖控制不佳時患兒或家屬會出現焦慮情緒,應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增強信心,嚴格控制血糖水平。另外觀察組患兒血糖控制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患兒家屬對疾病知識以及并發癥了解后,會主動掌握防治措施,將血糖控制在最佳水平,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家屬同步參與的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并延續至院外護理,使患兒及家屬對糖尿病相關治療、治療方案及防治措施有了深刻認識,主動監管患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配合治療,降血糖控制在最佳水平,促進病情恢復。家屬協助患兒進行預防性治療在兒童糖尿病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葉曉君,陳珍琦,蔡曉紅.路徑化護理干預對兒童糖尿病的干預效果及預后的影響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11):1701-1703.
[2] Association AD.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6[J].Diabetes Care,2016,39(1):1-112.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30(8):447-498.
[4] 劉戈力,姜麗紅.兒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診治進展[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5,30(20):1525-1528.
[5] 崔金玉.小兒肥胖癥與糖尿病發病率的相關性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5):10.
[6] 魏苗苗.小兒肥胖癥與糖尿病的相關性研究[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3):27-28.
[7] 吳迪,鞏純秀.兒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教育[J].廣東醫學,2012,33(18):2708-2710.
(收稿日期:201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