蕓菁瞳
樊蓉出生在貴州省畢節市,那里山秀水美、資源豐富,不知名的奇花異草比比皆是。當地神奇的苗醫苗藥、彝醫彝藥,更是讓她從小便萌生了學習中藥的想法。于是高考結束后,樊蓉報了中國藥科大學的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經過一年藥理知識的學習,她開始自學一些植物知識。
“記得我查的第一種植物叫金絲桃,拍到它的照片時還不知其名。我在百度上先搜索五月份開黃色花的植物,然后根據特征逐一排除,才得知它的學名叫金絲桃。”樊蓉經過嚴謹的查證,在給其他同學做科普時感覺特別自豪。
從那以后,樊蓉陸續拍攝了很多植物,然后或自查資料,或向老師和學長請教。隨著興趣越發濃厚,學校里拍到的植物已經無法滿足她的求知欲。于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她腦海里產生了:約幾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去“刷山”,到野外去尋找那些早已耳聞卻不曾見過的植物。
可“刷山”是一項危險性十足的活動,深山里地形復雜,而且還有各種野生動物出沒,在沒有手機信號的情況下,遇到意外時完全無法對外求助。
起初,樊蓉和她的小伙伴們去“刷山”時也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的,可求知欲壓倒了一切。于是他們先后前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區、四川小寨子溝、安徽牯牛降等地區的深山采風,一去就是好幾天。在“刷山”的過程中,她切實品嘗了植物的滋味,利用自己學到的中草藥知識,辨別各類植物的藥性和毒性,甚至學會了用天麻來治療母親的頭暈。
當然,組隊“刷山”探尋植物,并不是樊蓉的最終理想。她夢想著能像李時珍一樣“讀透”百草,然后將中華瑰寶的藥用植物以更新穎、更現代的方式帶入大眾生活——做一部掌上移動版的“本草綱目”。于是,她開始著手創建了公眾號。“刷山”采風獲得的圖片、與各種植物偶遇的“對話”、有關植物的文獻出處都被樊蓉詳盡地收集、記錄。雖然找素材、寫文章、編輯公眾號是一個既煩瑣又耗時的過程,但她仍堅持每日一更,哪怕節假日、面臨考試也從未中斷過。
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強大的編輯能力,加上樊蓉通透的理解,使得這一篇篇干貨十足的文章連非專業人士都能讀懂,并且感受到植物中蘊藏的巨大能量。而在日復一日的拍攝、記錄、編輯中,樊蓉將大學的四年時光都獻給了推廣植物的宣傳。
“這個時代需要更多像李時珍、神農一樣敢于尋訪百草的人。因為植物中蘊藏著無窮的力量需要被發掘,而單憑我一人,力量是不夠的。或許推出這樣一部掌上‘本草綱目,能起到更多的帶動作用吧。”想到不少人能從中獲益,樊蓉感覺所有的冒險和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