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生,駱金維,劉倍雄,肖巧玲
(1.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廣東 東莞 523960;2.廣東省教育云PaaS平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630;3.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 機電工程系,廣東 佛山 528216)
自2010年開始,我國從國家高度的層面先后制定出臺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在文件中均明確了圍繞國家新業態的發展方向,加快人才培養改革進程,培育更多技藝精湛、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從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部門已經從制度上著手,吸引企業行業參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
自2013年起,國家各部門發布《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印發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國務院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等文件。從中可以發現,未來幾年,在工業化與信息化領域、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領域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別是高素質的互聯網技術技能人才[1]。
在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體,但長期以來,因企業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并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從技術技能人才的本質來看,技術技能人才應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但多數院校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學校沒有切合企業的發展需求來制定教學模式和培養目標,學校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許多院校因資金投入限制,缺乏相應的設備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實踐類、操作類課程無法達到技能訓練的效果。從現狀看,當前的職業教育亟待改變觀念,加強校企合作,深化教學改革,利用優質的教學與實踐平臺加強技能培養[2]。
在理論方面,有利于科學認識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內涵,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進行理性思考,提出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同時,通過理論研究,探索人才培養的規律性,使人才培養的理論基礎更加扎實有效,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
在實踐過程中,依托已建成的廣東省高職教育公共實訓中心,電子信息(基于云計算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公共實訓中心項目,針對新業態下互聯網技術技能人才緊缺的情況,探索提升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以期為同類型院校進行實訓中心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從校企合作企業中選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優質的計算機類的企業,聯合合作企業及行業協會成立“校企合作平臺”。搭建校企合作信息網站,利用信息化平臺獲取校企合作工作所需調研信息及后期職業崗位能力需求情況。
聯合合作企業、院校及行業協會,利用“校企合作平臺”溝通交流,加強與東莞及珠三角地區IT類企業的聯系,充分調研各行各業對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情況,明確互聯網類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崗位能力需求情況,制定適應當前計算機類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
(1)發揮企業的設備、技術優勢和學校的場地、人力資源優勢,校企共同投入建設實訓中心,共同推動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共同組織實施實踐教學,貼近社會需求,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依托省級公共實訓中心的軟硬件設施及校企合作平臺,推動計算機專業積極探索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2)聘請企業的優秀工程師,利用企業項目在課堂中進行實戰性演練。一方面能夠緊跟當前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能夠融合優質資源,切實提升學生專業技能,促使教學質量更進一步提高。校企合作建設一批符合當前“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類企業切實需求的實訓類課程、視頻資源和實戰型教材。
(1)安排骨干教師參與移動互聯網開發、大數據、云計算等國培、省培類項目,提升整體師資力量。同時,定期安排骨干教師參與企業實踐,了解企業的真實生產環境和業務工作流程。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師個人的實踐能力,提高對當前人才培養的認識。聘請企業的優秀工程師,組建一支技術精干的兼職教師隊伍。為公共實訓中心的對內、對外服務提供良好的師資條件。發揮公共實訓中心的示范輻射作用,在為本校相關專業學生、教師服務的基礎上,面向區域內職業院校、行業企業開放共享,提高實訓中心的資源利用率和服務效益。
(2)從多途徑積極探索,建立“校企聯動、合作育人、協作生產、共同研發”的運行機制,將實訓中心建設成為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高職教育多功能公共實訓中心。開放共享實訓設備、課程教材和師資、職業技能鑒定與培訓等服務,嘗試建立實訓中心資源共享長效機制。將實訓中心建設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基地、社會企業培訓的橋梁、校企合作的載體、產學研結合的平臺。
第一階段:初期調研,確定研究范圍。搜集相關的政策文件及文獻資料,提高思想認識和理論水平。進行社會調查和理論考證。深入高職院校、企業進行調查和實地考察調研。進行資料整理與統計,進行實證分析,研究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構建校企合作平臺,職業崗位需求調研階段。與合作緊密的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類企業中選出優質企業,聯合合作單位構建“校企合作平臺”。搭建校企合作信息網站,利用信息化平臺獲取校企合作工作所需調研信息及后期職業崗位能力需求情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加強與東莞及珠三角地區IT類企業的聯系,充分調研各行各業對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方面人才的需求情況。通過調研,明確互聯網類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崗位能力需求情況,制定適應當前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各類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
第三階段: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課程資源建設階段。依托省級公共實訓中心的軟硬件設施及校企合作平臺,探索以實訓中心項目建設為引導,組織專任教師,聯合企業工程師,以職業崗位群和專業技術領域要求為重點,推動有關專業積極探索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有利于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第四階段:根據課題研究與實踐的成果,做好資料整理和匯總工作,并在相關的合作院校和企業推廣應用[3]。
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中,學校層面應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在政策上和經濟上提供更完善的保障,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充分調研,明確互聯網類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崗位能力需求情況,制定適應當前計算機類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培養優秀的技術技能人才,解決當前互聯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供需錯位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