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峰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2015年,李克強總理首先將“互聯網+”的概念納入到國家行動中去。我國早有“互聯網+”的案例,比如“互聯網+購物”,有淘寶、京東;“互聯網+金融”,有支付寶和微信;“互聯網+交通”,有滴滴和共享單車等。“互聯網+”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圖書館作為社會信息和知識的服務機構,提出“互聯網+圖書館”是將先進的技術融入到圖書館日常管理中去,將實現圖書館新的轉型。
2012,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首先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他指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傳統行業都應該被互聯網改變,如果還存在尚未改變的領域,一定意味著存在商機。而馬化騰為“互聯網+”予以了新的定義:“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與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互聯網+”是一種在信息技術作用下與互聯網時代相匹配的并且能夠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經濟發展相契合的經濟發展新形式。
(1)服務內容單一。當前高校圖書館通過互聯網服務平臺提供的信息主要有讀者指南、書目推薦、圖書資訊、數字資源等內容,在平臺上列好了項目,填好了內容被動的等待讀者的使用,沒有及時的更新內容,也沒有實現讀者與圖書館的互動,不能真正的體現互聯網的價值。
(2)沒有進行數據分析。當前高校的圖書館一般采用OPAC系統,在系統中記錄讀者的信息,高校圖書管理人員很少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對于哪些書籍受歡迎,哪些專業的學生讀的書目種類多,還有哪些書籍是學生想讀但是圖書館沒有的,圖書館管理人員不能及時的了解學生的隱性需求,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3)圖書檢索困難。當前高校的圖書館借閱系統是學生輸入書名、作者名或者出版社來進行檢索和查詢,但是當學生只記得書內某些章節、某些段落或者某個關鍵詞,這樣學生就不能很快的在圖書館檢索機上更好的找出需要的圖書,既浪費的時間,又不能保證學生能夠找到所需圖書。
(1)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提供多樣的服務。圖書館管理員應該積極的去考慮運用各種“互聯網+”平臺為學生提供服務,比如:微信公眾號、移動圖書館等,為學生提供相對廣泛的圖書閱讀服務。可以借鑒中國圖書館網的成功經驗,探索更多的服務板塊,比如:構建圖書館對外網絡窗口,可以讓學生在網上對讀書進行借閱和下載;設置完善的圖書檢索功能,可以根據某個關鍵詞查詢出相關的圖書;構建讀者互動板塊,可以及時的了解學生的需求,可以積極的改進平臺服務水平。
(2)科學對數據進行分析。在各種數據庫中記錄著讀者的個人信息和借閱圖書的信息,圖書管理員可以根據后臺的數據將精準的知識服務延伸到各個學科,可以借助云計算提高圖書館數據的存儲和運算能力,在開放原有的內部生態的基礎上融合外部生態,為學生營造一個具有龐大數據的虛擬的圖書閱讀環境。
(3)實現多平臺多數據檢索。充分利用“互聯網+”構建智慧化的服務模式,對大數據進行全方位的整合和處理,找出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數字化資源庫。同時,學生可以實現跨平臺或者跨載體檢索,利用不同的移動終端登陸自己的賬號,獲取所需的圖書信息,對圖書進行借閱或者下載。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圖書館云”的建設,將海量的圖書信息進行存儲和保管,學生可以通過一個關鍵詞、一張照片等一些零碎的信息對圖書進行檢索,使圖書借閱更加便捷和安全。
(4)保障服務平臺的安全。在“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服務平臺具有開放和共享的特征,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數據信息的安全問題。包括,讀者的個人信息,圖書的版權信息,數據的保存,權限的設置等,都需要平臺在建設初期就考慮的問題。高校應該積極的建立信息安全相關的檢測和評估機制,普及信息安全知識,讓每一個人都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實時對平臺進行監控和保障,提高信息安全水平。
[1]楊義民.“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研究[J].河北科技圖苑.2018,31(1):40-43.
[2]杜希林,劉芳.“互聯網+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實踐與創新發展[J].圖書館學刊.2017,(7):5-10.
[3]張寧,任偉,高瓏.“互聯網+”視角下圖書館創新服務平臺的實踐——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導刊.2017,2(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