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汪軍
安徽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郭剛舉Guo Gangju
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獲碩士學位。現為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特聘教師、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篆刻委員會委員、省直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副主任、安徽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文房四寶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美術出版社《書畫世界》特邀編輯、合肥市蜀山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我們正處在一個資訊泛濫的社會。人們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信息,甚至出行時也會時時被路邊的廣告侵擾。從事藝術的人,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擔心因信息閉塞而落伍。相反地,太多的信息—各種展覽、活動往往使人們茫然而無所適從。因此,立場的選擇變得比資訊的獲取更為重要,態度的堅守往往比一時的得失更為重要。
剛舉近期所作的篆刻作品,使我感覺到他在面對紛繁而又變化的現狀時所應有的那份從容與鎮定。在此之前,剛舉曾有過多方面的嘗試與探索,尤其是寫意一路的印風,他能夠做到收放自如,經常創作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好作品。但是,他并未沿著這一路徑直走下去,而是重新回到他曾經熟悉的秦、漢、魏晉印章的叢林中,再次進行深入的探索。當然,同樣是面對經典,這一次的回歸與曾經的模仿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目的是學習,后者則是有意識的探索與發現。

郭剛舉 永受嘉福3.2cm×3.2cm2018

郭剛舉 云海濤聲3.5cm×3.5cm2018
因此,剛舉在其作品中,有意識地將秦、漢、魏晉印風的主要風格元素加以強化。如滿白文印,線條的飽滿、渾厚,布局的合理、和諧,處處都顯示出漢印的氣派。但這又不同于單純的模仿,而是將漢印中本質性的元素加以調配、組合,從而為我所用。最能體現其用心之深的是幾方魏晉印風與古璽印風的作品,如置于古印之中,則難以分辨。這說明剛舉對于經典的理解與表達,已經超越了形似,而漸得其神髓。能夠準確把握并能生動表達出漢將軍印的縱橫散逸、魏晉官印的秀骨清相以及古璽小印的質樸自然,對于一個從事篆刻并尊重傳統的人來說,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郭剛舉 中庸之道4.0cm×4.0cm2018


郭剛舉 心跡雙清3.1cm×3.1cm2018

郭剛舉 敬君慎事3.5cm×3.5cm2018


郭剛舉 悠然見南山3.5cm×3.5cm2018
當然,學習傳統或進一步地在其中探索與發現,最終目的還是要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近些年來,篆刻藝術發展較快,當今一些優秀的篆刻家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與開拓,篆刻藝術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風格與面貌。要想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并非易事。大體而言,創新有兩種主要途徑:一是在形式上進行拓展,如刀法、字法、構圖等方面;一是以古為新,對古代材料進行加工、改造以產生新的面貌。這兩種途徑各有利弊,且并非截然可分,因此可以并行不悖。在我看來,剛舉在經歷這一時期的回歸之后,可以再次放開手腳,大膽追求突破。因為以他的才情,不應當為工穩一路所束縛。而且,從上述兩種創新的途徑來看,剛舉都已經有所準備。
熟悉剛舉的朋友都知道他對待藝術的持久熱情與勤奮,同時也能夠領略到他的豪爽—他經常受人請托而治印,且都能及時完成。最近常常看到他為朋友所刻的姓名或齋號印,數量眾多,但很少有“應酬之作”,可見其對朋友與藝術的真誠。這一類作品并非為展覽或其他目的專門而作,最能體現創作者真正的功力與才情,當然有時也會產生得意之作。從這些作品來看,剛舉的印風正逐步變得沉靜。從年少時的意氣風發,到后來的含蓄深沉,這本是人生之道的自然趨勢,藝術之道常常亦隨之而行。但真正的藝術畢竟是對人生的超越,因此我們期待剛舉運用手中的刀與石,創造出更為豐富的變化來。

郭剛舉 得一知己4.7cm×1.8cm2018


郭剛舉 氣象萬千2.4cm×2.4cm2018

郭剛舉 與古為新2.7cm×2.7cm2018

郭剛舉 學六書貫通其意5.0cm×2.7cm2018


郭剛舉 懷遠3.5cm×2.3cm2018

郭剛舉 慶余2.8cm×2.0cm2018

郭剛舉 君子不器2.3cm×2.3cm2018


郭剛舉 敬事和眾2.3cm×2.3cm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