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耗時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經過多方博弈,終于出臺。新法共有7章89條,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這份電商行業“遲來的問候”,從監管層面認同了這一商業模式的合法地位,并宣告其野蠻生長時代的過去,為行業競爭提供了可參考的準繩。一時間。微商、代購等一片哀鴻,紛紛揚言準備轉行。情況真的有這么嚴重嗎?未必。但新的“游戲規則”會給行業帶來新的變化,讀不讀得懂電商法意味著能不能抓住未來的機遇。
微商、代購、直播銷售一個都不能少
《電子商務法》第九條:本法所稱電子商務經營者,是指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包括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以及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
解讀:
通過“其他網絡服務”將微商、代購等銷售渠道的新形態和涉及主體內入“正規軍”,意味著擴大了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定義范圍,加強監管的同時,一旦出現消費糾紛,也能依法問責。
再見,“個體戶”
《電子商務法》第十條: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但是,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產品,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不需要進行登記的除外。
解讀:
信息上報和繳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電商法落地以后,可以預見一些不正規的網店可能會被擠出市場。不過,關于“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不需工商登記的規定,如何裁定便民勞務活動范圍以及對小額交易的指標劃分,目前仍有不確定性,正式施行之后或許會有相關細則的明確補充。

拿什么保護你,我的個人信息
《電子商務法》第十八條: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第二十四條: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明示用戶信息查詢、更正、刪除以及用戶注銷的方式、程序,不得對用戶信息查詢、更正、刪除以及用戶注銷設置不合理條件。
解讀:
電子商務經營者可以積累大量用戶個人信息、交易記錄等,利用數據對消費者進行精準營銷。第十八條規定涉及到電商平臺的運營效率。不過,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說,“不是要求平臺默認上非個性化界面,那就還好。”而第二十四條雖然沒有在技術細節上對“更正”“刪除”“注銷”做出具體規定,但對保護網絡隱私而言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自營的“鍋”要平臺背
《電子商務法》第三十七條: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在其平臺上開展自營業務的,應當以顯著方式區分標記自營業務和平臺內經營者開展的業務,不得誤導消費者。
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其標記為自營的業務依法承擔商品銷售者或者服務提供者的民事責任。
解讀:
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上,消費者經常會看到“自營”的標示。但在承擔責任時,部分平臺往往以“集團內其他公司”等名義來回推諉。這條法律條文落地后,可能會給平臺自營帶來一定的“麻煩”,該怎么規范自營業務,需要平臺花點力氣。
“二選一”行不通
《電子商務法》第三十五條: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利用服務協議、交易規則以及技術等手段,對平臺內經營者在平臺內的交易、交易價格以及與其他經營者的交易等進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條件,或者向平臺內經營者收取不合理費用。
解讀:
近年,每當“雙11”“618”等促銷節點來臨,一些大型電商平臺被爆出強令商家選擇只在一家電商平臺做促銷活動,還得與其簽訂“獨家合作協議”。平臺“二選一”的競爭行為對商家來說,銷售渠道變少,可能會對銷售額造成影響;消費者也減少了可以選擇的商品或者服務品種、數量。如果嚴格按照新規定執行,“二選一”這樣的戲碼或許會退出歷史舞臺,之后平臺方需要想套應對競爭的新玩法。
禁止刪評
《電子商務法》第三十九條: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信用評價制度,公示信用評價規則,為消費者提供對平臺內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進行評價的途徑。
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刪除消費者對其平臺內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的評價。
解讀:
不刪評會促進產品和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但在實際操作中,能代替“刪除”的操作,比如像知乎“折疊答案”那樣“折疊差評”:或者直接通過排序把差評放在第2頁、第3頁,也不失為商家或者平臺的變通方法。
編輯:孫鋒cjamesu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