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金花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層構造,初步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及有關地震波的基本知識。 2.掌握地殼、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劃分界線、厚度、物理性狀和物質組成。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密切關系及基本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繪圖訓練,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繪圖能力。 2.
運用比較法學習地球內部和外部圈層的特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地球是我們人類家園的思想,使學生形成地球系統觀和責
任感,增強環保意識。
二.教學內容及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第四節地球的結構。教材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地球內部圈層,二是地球外部圈層。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標要求是“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和影響”。地球內部圈層看不見、摸不著,學生較難理解,應重點引導學生去探究地球內部分層,給出視頻或材料加深學生理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以新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為指導,力爭體現新課程理念。教學設計思想是結合本組正在進行的高中地理“雙層次問題導學法”實施有效性的研究,分自主和探究兩個層次。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地震波的分類和特性。 2.運用圖表說明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依據,兩個不連續面及地殼、地幔、地核的特征。
3.用圖表歸納地球的外部圈層及其特點。
教學難點: 1.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與地球內部物質組成的關系 2.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方法。
六.教學方法
1.雙層次問題導學法,問題引領導學法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詩話地理視頻《地動》
追問: 1.同學們,作者的猜測對嗎? 2.地震的發生過程是怎樣的呢? 3.地震波釋放能量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災難(如我們記憶中的汶川地震),地震波是不是百害而無一利呢?
新課教學:
環節一:基礎層次 :反饋預習導學案 19頁“基礎把握”中存在的問題:
(1)啄木鳥啄木聽聲探知樹中有無蟲子,人們通過拍打聽聲挑選西瓜??茖W家是如何利用地震波認識地球內部結構的?
(2)填表比較橫波和縱波
(3) 劃分地球內部圈層的兩個不連續面是什么?請描述它們的位置?
(4)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多少,有何分布規律?地殼分哪兩層,各有何特點?
(5)設計圖表歸納地球圈層結構,并簡要說明各圈層的特點。
(注意包括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環節二:探究層次探究:北大西洋極圈附近的冰島
曾發生大規?;鹕絿姲l,火山灰蔓延,使歐洲航空業蒙受重大損失。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該火山噴發的物質來自上
面地球圈層結構圖中的 A.①B.②C.③D.④
2.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A.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B.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
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八.板書設計
九: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 本節課運用“雙層次問題導學法”,分基礎和探究兩個層次 ,以問題引領 ,自主學習后進行小組合作 ,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
1. 以傳統文化和地理現象相結合的詩話地理導入 ,以最近的日本火山噴發材料設計探究題目 ,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欲望 ,創設了一個學以致用的學習氛圍。
不足之處:
1. 調動學生方面還需要加強,最好是兼顧到每一個小組,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 2.板書設計上要注意給學生留出足夠的展示空間。 3.多注意問題生成及解決辦法。
基金課題:
本文系:《高中地理“雙層次問題導學法”實施有效性的研究》課題編號為: G2DL201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