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毓彬
摘要:中國新聞記者的社會角色和職業角色一直在不斷的演變過程中,在社會環境的不斷變革中也開始從最初的文人論政逐漸向社會“宣傳者”和新聞信息“傳播者”的方向演變,而且新聞記者的職業角色定義近幾年來也越來越受到時代變革和社會整體環境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聞記者的職業角色已經慢慢的不在取決于它的專業理念了。另一方面社會的急劇發展也使得新聞記者的角色認知存在越來越多的誤區,具體變現為新聞記者角色的盲目異化和錯位理解等。
本文主要闡述了新時代的新聞記者的角色認知以及職業角色的演變過程,同時分類闡述了當下形勢對于新聞記者認知存在的一些大的誤區,在這基礎之上探討如何更好的加快新聞記者職業角色和職業理念的構建過程。
關鍵詞:角色認知;職業理念;專業主義
引言:
社會的變遷也使得新聞在傳播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和突破,然而記者和新聞工作者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之下想要生存也必須要不斷的在自我和工作方式上轉型升級。多年以來很多的新聞界專業人士都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國新聞記者的職業角色,另一方面時代的變化和媒介環境的變遷也在持續不斷的影響著人們的新聞觀念和價值評判標準。,由此帶來的就是新聞記者在社會和職業中的角色認知也一直在發生著變化,而關于這些角色認知則是體現在現代新聞記者工作的各個方面,而且這些評價和認知不止停留于新聞記者的實踐層面。雖然說我國新聞理念的發展必須要適當的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但是畢竟本國的新聞理念才是根基,在引進外國先進新聞理念的時候就必須要立足于我國的國情和新聞業的發展情況,同時根據新聞業內的特征采取相應的措施去構建新時代的新聞記者職業理念。
1中國新聞記者職業角色的歷史演變
1.1社會角色的含義
一般情況下所指的角色認知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說個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而社會角色這一概念最早是由二十世紀的美國心理學家米德提出來的,它是指個體的社會期望和本身的能力相結合所產生的一種社會責任意識,在特定的時期就會有著特定的地位和相應的權力。幾乎所有的社會職業都是普遍存在于社會組織結構中的一種個體角色和社會角色的融合。這些社會角色和個體角色一旦發生角色沖突基本上都是因為角色之間不容和或者就是與自己的社會期望不一致,記者的職業角色就是主要負責新聞信息的傳播和發布,如果說想要把這一角色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就會轉變為記者的社會角色扮演。另一方面其他的社會群體同樣對于記者的角色認知有著不同的期待。
1.2新聞記者的社會角色
大眾傳媒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記者這一職業的產生和演變,同樣的新聞記者這一職業身份也是依靠大眾傳媒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近幾年來我國的社會歷史演變進程也在越來越快,所以記者和大眾傳媒在不同的時期也就被賦予了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認知。而且新聞記者在不同傳媒模式下所體現出來的角色特征也是有所去別的,李金銓曾經分析出了我國當前形勢下主要存在的三種記者類型,他將新聞記者的類型主要分為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文人政論和毛澤東提出的記者喉舌論,另外還有集商業和市場為一體的意識形態交織型。新聞記者在傳媒轉型的時期所體現出來的具體特征也在隨著時代的演變而越來越復雜,同時記者的角色認知還一直受到政黨和其他國家的新聞觀念的影響,新聞理念的形成和新聞的生產同樣也會受到政治以及社會大變革的影響,換句話說也就是新聞記者的角色認知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特征。,
1.3為民立言的文人論政傳統
現代報紙首次被引入到國內的時間是在十九世紀,而且最初的辦報人士主要是一些西方的傳教士在借著傳教的目的在國內辦報宣傳,當時有幸參與到辦報過程中的中國人起到的影響很小,這樣一直持續到戊戌變法時期情況才有所改觀,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為了更好的宣傳自己的革命思想開始大量創辦報刊,所以當時報紙的輿論導向性特別強,而且對當時的政局影響也比較巨大,社會各界人士開始對報紙和報人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在思想上也開始改觀。另外這一時期所創辦的報刊不僅代表著辦報人的思想和革命意志,同樣也代表著整個社會民眾的輿論走向和政黨意志。
2新形勢下記者的角色認知存在的誤區
2.1角色的異化:“營利者”“商業掮客”、“觀察者”“新聞看客”
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事件的時候必須要保證做到客觀公正,因為民眾都是根據新聞記者所報道的新聞事件來獲取信息的。新聞記者代表著人們的意愿理應以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報道新聞,同時還要接受人們的監督才能更好的做到新聞服務于人民生活,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市場化和商業化的發展也存在一些記者背離原則追求利益的情況。新聞記者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斷的提高,這是來源于人們在新時代對于傳媒和新聞信息的高度重視。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報紙的發行量和閱讀量就是對新聞記者工作最大的反饋。信息的泛濫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信息的質量,尤其是在新型媒體和自媒體高速發展的現在,各種低俗化的新聞和虛假新聞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新聞的目的是為了將有用的信息傳達給受眾而不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來吸引受眾從而達到傳播的目的,各種幕后新聞和炒作說到底還是為了利益。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難免會有記者打著新聞報道的幌子去獲取自己的商業利益。近幾年來我國各種權錢交易的事件層出不窮還是與媒體的監督和責任意識有著很大的關聯。
2.2角色的錯位:“參與者”、“監督者”“無冕之王”
觀察媒體發展和記者的歷史演變不難發現記者不管是在什么時期都是一個相對比較特殊的職業,因為他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或者體現著社會中存在的某一重大問題。職業的特殊性也決定了記者身上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人們的期望。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新聞記者既是參與者同樣也是監督者。權力越大身上的責任也就越大這事肯定的,西方國家在很久之前就賦予了新聞記者“無冕之王”的稱號,并且稱其為存在于社會之中的第四權力,由此可見記者這一身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但是新聞記者在實際的工作者想要滿足人們賦予它的期盼卻有一定的難度。在二十世紀初“無冕之王”稱號被引入到中國之后就成為了新聞記者的代名詞,在此基礎之上有衍生出了很多的新聞觀念,在新聞自由之下權力和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分不開的,在新聞報道中就要求新聞記者不能以“無冕之王”自居而忘了新聞報道的初衷和責任意識。
2.3角色的蛻化:主導的“傳播者”和被動的“接受者”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媒介中的傳受關系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而職業記者的專業角色認知也在逐漸的被瓦解,在舊媒體發展時代信息的傳播總是在信息的傳受之前就可以完成的,新聞信息的反饋環節也是在這二者完成之后才可以實現,在這種傳播情形之下新聞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也得到了真正的實現和接受。在自媒體發展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完成信息的傳播和接受,也就是說新聞中的傳者和受者是可以進行身份的轉換的,而傳受關系被打破的同時基本上就實現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職業新聞記者的身份認同和職業角色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威脅。另一方面在傳統媒體傳播新聞信息的時代一般都是受者被動的接受新聞信息,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之下受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性的接受新聞信息,而新媒體時代之下的職業記者就必須具備更高的專業素質和理論知識才能把握職業記者的優勢地位。
3建構記者責任感與建設性相統一的職業理念
3.1及時報道,反映社情民意
職業的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的時候要兼顧上下兩方的利益原則,既要反映民眾所關注的社會熱死事件又要兼顧上級的政策方針,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聞職業記者的工作難度。需要不斷的根據自己的理論基礎和報道經驗去深入事件本身挖掘真正有用的新聞信息,而且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人們的思想觀念都是靈活多變且具有較大差異的,新聞記者想要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依舊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就要善于挖掘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要聞和輿論態勢。通過自己手里的權力和肩上的責任切實保護人民的利益。
3.2開展監督,推動問題解決
新聞職業記者同樣還要善于迎接挑戰,在報道的深度和廣度上要不斷的突破自我,對于人們群眾所關注的熱點事件盡自己所能去獲取群眾最想要了解到的信息,另外在報道的時候還要避開小道消息,爭取自己的新聞信息都有可靠的來源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和關注。還有一點就是新聞記者不能過于片面的去報道新聞事實,而要聽取社會各階層和各方面的意見,深入了解才能掌握人們想要獲得的信息。
結語:
傳媒技術的發展為公眾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信息傳輸渠道和意見表達渠道,面對一些突發事件新聞記者必須要在客觀報道新聞事實的基礎之上匯集社會各方面的輿論意見,對上做到良好的互動和合作,對下也要做到切實通過新聞報道反映社會輿論以及民情意見,最大可能的做到新聞輿論和社會輿論的有效統一。通過自己的權力來傳達社會的正能量,促使自己成為推動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多維視野中的社會行為研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2]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3]李金銓.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 [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