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輝,柳雲莉
(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校園網貸作為一種消費貸款,盡管校園網貸外部環境在強監管下趨于好轉,不良平臺逐漸遠離校園。但大學生的金融信用知識依然非常薄弱,亟待加強管理和引導。2016年以來,大學生因通過網絡借貸欠下巨額貸款無力償還、冒用他人信息多方借貸、被網絡借貸平臺要求以裸照作為抵押等多起與校園網絡貸款相關的惡性事件被媒體曝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6年4月,教育部和中國銀監會共同發布《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校園網貸”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中。校園網貸所引發的債務悲劇和安全隱患背后,網貸行業監管不嚴、管理不規范的問題固然嚴重,但大學生為何存在諸多非理性消費需求、缺乏金融風險防控意識、輕易聽信網貸平臺宣傳等問題更值得教育者反思。
當前,由于多媒體和網絡的迅速發展,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的一大群體。根據我對大學生的調查,上網的學生幾乎達到100%,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從而使很多學生在網上使用虛假信息,互相欺騙,亂交網友,玩弄感情,散布謠言,導致了嚴重的網絡道德失范,同時也誘發起一系列社會問題。校園網貸,是基于P2P互聯網網絡借貸平臺,專門為大學生這一群體建立的一種貸款方式。投資人聯合貸款人通過P2P互聯網網絡借貸平臺這個一中介,在互聯網上擬定網絡合約,通過互聯網網絡平臺完成借貸。目前我國的大學校園網貸主要可分為3類:(1)大學生分期購物消費的平臺,大學生可以分期進行消費。(2)P2P貸款平臺,用于大學生們自主創業和助學資金。(3)電商平臺提供信貸業務,如淘寶、天貓等在平臺上填寫個人基本信息,通過簡單審核之后即可申請貸款,手續操作簡單,形式簡便靈活[1]。
“校園網貸,不論是哪種形式,共同的特點就是虛假宣傳。”校園網貸的虛假宣傳讓學生誤認為能還得起,而且手續簡便,幾乎沒有風險提示。而這侵犯了消費者最基本的權利—知情權。這讓一些大學生難以抵御誘惑和欲望,最終“上了賊船”。隨之,校園網貸利滾利的計算方式遠遠超出了大學生承受能力,致使逾期不能還款,很容易陷入以貸還貸的情形,放貸人采取恐嚇、毆打、威脅學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進行暴力討債,對學生客戶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園秩序造成重大危害。
從這些年爆發的不良校園貸不難看出,校園網貸具有高利貸性質,不法分子將目標對準高校,利用高校學生社會認知能力較差,防范心理較弱的劣勢,提供短期、小額貸款。僅憑學生證、身份證、銀行卡放款,網貸機構只核實學生身份的真實性。過低的門檻使得校園網貸行業呈現出嚴重的叢林特征。針對校園網貸暴露出來的種種弊病,相關部門加大了對校園金融的監管和專項教育[2]。
校園網絡貸款平臺大多自我宣傳“1分鐘申請,10分鐘審核,快至1天放款,0抵押0擔保”,申貸門檻低,手續非常簡單,甚至不需要貸款者本人親自辦理。類似無償還能力的貸款一旦積聚起來,對網貸平臺可能帶來風險[3]。
校園網貸屬于互聯網金融,而當前我國實行的是金融分業監管,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有些地方并沒有做到位。雖然知道許多大學生并不具備支付能力,某些網絡信貸機構卻將其作為“搖錢樹”客戶群來發展,刺激學生非理性借貸和消費。
根據此前的一些報道,校園網絡貸款很少被用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更多被用于個人消費,尤其對手機、電腦等相對昂貴的電子產品的消費。由于不少大學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對貸款利息、違約金、滯納金等收費項目的計算方式和金額并不知曉,極有可能因網貸而背上沉重的債務,甚至陷入“拆東墻補西墻”的連環債務之中,最終還是要父母兜底,或釀成其他苦果[4]。
曾有統計顯示,2016年面向大學生的互聯網消費信貸規模突破800億元。而校園網貸形式也五花八門,如不良貸、高利貸、多頭貸、傳銷貸、刷單貸、裸條貸、培訓貸等不一而足。“遭遇網貸,學生應及時尋求法律幫助,在法律規定范圍內償還貸款本息。”同時,建議作為大學生,理性消費、學會理財,遠離不良網貸才是根本。在追究放貸者的責任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量力而行”。先保證基本生活開支,保障電話暢通的基礎上,再去考慮別的消費。避免月頭山珍海味,月末饅頭咸菜,保證相對穩定的生活品質。校園網貸利息計算方式過高或者違法,但大學生作為一個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者,免于借款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追求放貸者的法律責任的同時,不能一味的傾向如何保護大學生,這樣造成有些學生不勞而獲的誤解。從源頭上治理亂象,防范和化解校園網貸風險。在目前,校園網貸從前大張旗鼓在校園宣傳現象已不復存在。有學生告訴記者,現在校園網貸的小廣告已經“轉場”到廁所等比較隱蔽的地方。在加強監管的同時,還需要各方加強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財商和風險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攀比不過度消費[5]。
學校是國家寄托未來社會新接班人的樞紐,作為社會新接班人理應具有高度的國家安全意識及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意識包括對互聯網技術技能的認可,學習并參與到互聯網活動中,并在活動中維護良好互聯網環境的義務與責任相互輔助等。在教育大學生行使權利與義務的同時,也在引導著大學生的道德觀念,社會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這是當今學校培養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能力的必要性和使命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新生代力量,積極自覺維護網絡安全,認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擁有時代的使命感、民族自豪感與社會的責任感,是更好地建設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法制環境和網絡環境的必要前提。國家需要的不僅是技術型人才為經濟建設添磚加瓦,更需要素質型人才為社會建設奠定基石。因此,高職院校承擔著推廣并加深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的職責
數年來的思政教育活動的發展,以培養素質人才為首要任務,這一教育工作成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教育。但是,由于學生素質存在著差異,辦學模式的多樣化,課程更加重視操作實踐,即使高職院校在不同程度對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意識的教育,但是由于對網絡安全意識的不同認識,使得部分學生并沒有深刻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導致在實際當中,學生對個人主觀的想法過于偏激,把個人利益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沒有將個人的價值觀與網絡安全聯系在一起,在這種現狀下,確保網絡安全意識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當中,不僅關系著學生個人在社會中的追求與發展,還關系整個國家與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也是強化社會發展穩定的堅實基礎。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一種金融創新,校園網絡貸款的初衷無可指摘。但校園網絡貸款平臺若野蠻發展,就必然會埋下相關風險。對此,需要多方攜手,強化校園網絡貸款平臺自律和監管部門監管,加強對貸款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和金融知識的教育,共同防范快速發展的校園網貸可能帶來的危害。在強化校園網絡貸款平臺自律和監管部門監管的同時,還應加強對貸款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和金融知識的教育。一方面,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理性的消費觀念,自覺抵制片面追求物質享受,抵制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另一方面,普及投資與消費相關的金融知識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培養防范“力所不及”的風險和識別各種非法借貸的意識與能力。此外,家長也需要及時和孩子溝通經濟情況,引導孩子合理消費。
[參考文獻]
[1]汪長林.貸款脫媒試驗[J].新世紀周刊,2014(33):80-87.
[2]王紫激,鐘鑫.中國P2P網絡小額信貸運營模式研究—基于“拍拍貸”、“宜農貸”的案例析[J].新金融,2015(2):42-45.
[3]顧娟,高鳴.“人本”哲學視域的高校網絡安全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2):79-82.
[4]張超.針對高校學生P2P網貸分期消費模式的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7):124-126.
[5]劉懿.“校園網貸”對高校學生管理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46):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