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利
近幾年,老年人打官司的情況越來越多,可由于很多老人不了解打官司的流程和需要的材料,待法院立案前,由于提供不了相應的證據,最終無法勝訴。
由于立案是登記制,只要有詳細的被告信息,基本的事實理由和明確的訴訟請求,法院都會給立案。但民事訴訟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誰主張,誰舉證”,意思是說,無論原告還是被告,都需要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原被告在開庭審理階段都要提交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有證據才能獲得法院支持。
案例:受傷索賠要票據
已近耄耋之年的董先生多次參加一家旅游公司的活動。不久前,這家旅游公司員工包車,組織包括董先生在內的多名老人前往遠郊旅游兩天。說是旅游,中間卻安插了一次產品的宣介會——宣傳某理財公司的產品。被迫聽課也就忍了,誰想返回途中,董先生在車里摔骨折了。當時,除司機給了董先生500元之外,旅游公司沒有人過問此事。
受傷后,董先生只顧與這家公司交涉,沒有尋求法律幫助。過了很長時間,子女才知道此事,建議老人起訴,但是已經晚了。到法院起訴的時候,有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材料,如最初看病的病歷、拍的片子和票據等已經找不到了,導致法院無法支持董先生提出的相關訴訟請求。最終,法院判決時就只支持了有證據的部分損失。
案例:電子證據可公證
66歲的鄧先生在女兒的幫助下學會了使用微信。幾個月前,小區附近來了個賣保健品的老板,每天早上組織大家上“養生課”。課堂上,老板略帶神秘地介紹了一種產品,讓鄧先生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掃描了一下二維碼,呈現在手機里的是關于這種產品在治療糖尿病方面神奇的功效。想著老伴飽受糖尿病困擾,鄧先生一下動了心,花500多元買了幾盒。
回家后,鄧先生的女兒跟他說,這產品其實是不具有治療效果的保健品,家人想退貨,于是向工商部門進行了咨詢。工商分析,從現有的證據上看,對方畢竟沒有白紙黑字散發宣傳資料,鄧先生無法提供對方涉嫌虛假宣傳進行忽悠的直觀證據,事情有點麻煩。
倔強的鄧先生想到了去公證處求助。公證員用公證處的手機,重新掃描了二維碼,并把整個過程、掃描后的結果用視頻與照片的方式保存了下來。最終的結果讓鄧先生很受鼓舞,商家不但退了錢,連公證費用也賠給了鄧先生。
案例:一句錄音成證據
年近古稀的黃先生歷經過數次婚姻,人到暮年,黃先生的兒子在外地謀得工作,但與老父親難有共同語言,雙方矛盾難以化解;女兒也遠嫁他鄉,鮮少回家探望。加之當年黃先生拋妻棄子離開家庭,與子女的關系比較淡薄,彼此之間往來甚少。與兒子不和,與保姆不睦,孤單、失落的黃先生希望與第二任妻子王女士破鏡重圓。此時的王女士膝下無子,3個女兒均已嫁為人婦各自生活,處于寡居狀態。黃先生找到親戚、熟人多次做王女士工作,同樣缺人陪伴的王女士經不住黃先生的三番五次邀請,兩人便又生活到了一起。黃先生為王女士購買了戒指項鏈,還把工資卡交給她,由她負責家庭生活開支、用品購置等。公開場合,熟人們親切地稱呼王女士為“黃師母”。
就這樣,兩人似雇主與保姆又非雇主與保姆,似夫妻再婚又非再婚夫妻地共同生活著。念及兩人曾有多年婚姻及王女士的照顧之情,黃先生決定在醫院附近購買一套住房,以供兩人生活居住,也方便自己入院治療。兩位老人經中介撮合,與李某談妥以3.8萬元購買房屋一處。此后由王女士與房主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辦理了過戶手續,房屋登記權利人為王女士。為購買該房,黃先生出資3.8萬元,過戶費由王女士出資。
辦理過戶手續后兩人入住新居,一個負責買菜做飯,一個負責看病養生,像所有的夕陽戀一樣,互相扶持,相互照顧,也伴隨著偶爾的拌嘴、爭吵。
眨眼就到了2015年1月,因為生活瑣事,兩人又發生爭吵,王女士賭氣連續幾天不理睬黃先生,行動不便的黃先生火冒三丈,聯系到兒子小軍,兒子不再提及過往嫌隙,接過照顧老父親的接力棒,王女士也隨即搬離住處。
黃先生的兒子小軍認為所購房屋房款由父親支付,應當登記在父親名下,于是要求王女士歸還落戶在其名下的房屋,王女士賭氣懟回黃先生:“(房屋登記)當初寫我名字是開玩笑?房屋我就拿回給你。”黃先生回答:“拿回給我?一下要,一下又不要。”后來黃先生病情惡化,無法正常交流,此次錄音成為老人處理房屋歸屬的關鍵證據。
2015年8月,小軍以父親黃先生的代理人身份到法院立案,訴訟請求是要求王女士返還訴爭房屋。立案次日,黃先生因病去世。該案經過一審、二審并未能畫上句號,訴訟期間,王女士被查出患有癌癥,身體狀況急劇惡化,在子女的爭吵聲中,王女士也去世了。
“老人家年齡大,打官司折騰人,要不是你們胡攪蠻纏,我媽媽的病也不可能這么快就惡化。都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這個官司我們還真得打到底了!”王女士的女兒,把母親的死亡全部怪罪到了黃先生父子身上,彼此對立的情緒變得更加激烈。
合議庭通過討論認為,訴爭房屋已完成登記,黃先生方沒有證據證明王女士一方存在隱瞞登記的情況,而綜合談話錄音及兩位老人生前共同生活的系列言行,可以確認房屋系二人共同購買,黃先生將其享有的權益贈與了王女士。同時認為,兩位老人曾為多年夫妻,關系密切,共同生活,相互扶持照顧,解決了養老難題,贈與行為互惠互利,不侵害他人權益,也不違背公序良俗。
根據黃先生方提供的談話錄音,沒有王女士隱瞞房屋登記實情的陳述,黃先生也沒有明確提出要求返還房屋,從談話語意可推斷黃先生對房屋登記情況自始知曉。案件判決后,雙方未上訴。
相關鏈接
依據法律規定,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
(一)申請調查收集的證據屬于國家有關部門保存并須人民法院依職權調取的檔案材料;
(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材料;
(三)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確因客觀原因不能收集的其他材料。
特別說明: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申請。申請書應當載明被調查人的姓名或者單位名稱、住所地等基本情況、所要調查收集證據的內容、需要由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事實。
法院有時候也會開具調查令,代理律師持調查令和律師證也可以前往相關部門調查取證。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