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紀錄
改革開放四十年,若說紀念感懷,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及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應大書特書。對于我來說,郵包的變化是我最熟悉的(郵包包括郵政民用包裹、社會快遞包裹等所有郵送物品)。
現今我已是古稀之人,生活在居民小區,幾乎天天會收到不同種類的各式各樣的郵包,附近起碼有四五個快遞公司,他們的人員在不停地忙碌收寄投送工作。曾記得女兒從珠海寄來一臺近一人高的空氣清潔器;兒子從青海寄來新鮮黑枸杞;生日及節日會有鮮花或蛋糕送來;更多的是時令水果平谷大桃、海南芒果、新西蘭獼猴桃,加拿大櫻桃……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海內外奇珍異果、佳肴美味幾乎大多是通過郵包寄送而來。不僅是我家,小區居民許多人都在使用快遞,收寄投送郵件極為普通。
在20世紀80年代我曾經在原郵電部郵總任職,分管業務及運輸等工作,那時全國的小件物品即郵包運送歸郵政,大批大件歸鐵道部、交通部,統稱為鐵交郵。郵包的收寄、存放、運輸、分棟封發、投遞在自己的工作記憶中留下深深烙印。改革開放先行之地的沿海城市,物品地域差價較大,商品的流動給郵政帶來壓力,一時各郵局郵包堆積如山,為此郵政總局組織全國之力開通多條汽車郵路,加密火車郵路,成立郵運局,并購買輪船成立大連水運局,開通大連至廣東水運郵路。我曾為郵包運送而奔忙。到21世紀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特別是隨著網絡科技的進步,網絡經濟已飛速成長,一大批快遞公司也應運而生,快遞業務的飛速發展也與郵政事業發展與時俱進。郵政是百年老企業,要保持優勢并持續發揚光大,小小郵包是一個代表,在當今傳統郵包的內涵外延都在擴展的時代,郵政要進一步調整思路、激發活力,參與市場競爭,讓郵政包裹煥發新的光彩。
我以為郵包雖小而普通,但它能映射出人民生活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及新時代的美好展現,就像一滴水雖小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粒米雖小卻能晾曬出農民的辛苦。大大小小的郵包不僅我過去工作有關,會引起我許多或憂或喜的回憶。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