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垂
近期以來,隨著清宮戲的熱映,各種關于明清宮廷掌故又再度進入人們的視線。在這類戲劇中,常常有一個重要的地點出現,這就是“冷宮”。冷宮到底什么樣?
一說起古代宮廷戲,就不可避免地牽扯到宮斗,所謂宮斗,也就是后宮之間爭奪待遇爭奪權位的爭斗。有爭斗,就必然有輸有贏。
既然有贏家女子的如意,就必然有輸家女子的悲苦。
這些輸家女子在以上的熱播電視劇中,歸宿基本都是冷宮,當然,這其中還有一部分運氣更差的女子,在被打入冷宮之后還不算完,隨后又因為她們沒有女主光環、又賊心不死反攻倒算,而最終被賜死或者直接被對手暗下殺手殺死。
冷宮在我國歷史上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恐怖存在呢?
冷宮的源流
冷宮其實出現得很早,比如西漢時期的女詩人班婕妤就寫過一首關于冷宮的詩。(這個班婕妤是西漢時候漢成帝的妃嬪,跟后來東漢著名歷史學家班固的女兒班昭不是一個人,兩人之間只是有親屬關系。)這位班婕妤寫的冷宮詩,名字叫做《怨歌行》,其內容是通過自比為一把團扇,說明自己的不如意。具體意思是說,我這把團扇,一門心思忠于皇帝愛護皇帝,最后皇帝也嫌棄團扇并且把它給撕掉扔了。總之就是充分表達一個后宮失寵女子的幽怨心情。
不過請注意,班婕妤雖然失寵,但是她住的這個宮殿可不是上面掛著個匾額寫著“冷宮”倆字,她住的地方是長信宮。也就是說,冷宮和它在后世代表的那種專門用來囚禁或者安置失寵妃嬪的場所的意思,在漢代時候,并沒有出現。
實際上,冷宮這個詞匯真正開始指代后宮女子的噩夢場所,要到元代,也就是800年前。而且,冷宮這個詞最初只是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比如在元曲或者小說話本里面。在明清時期,小說這一題材得到了大發展,而冷宮作為宮闈文學的一部分,開始在各類小說里面頻繁出沒,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冷宮經常出現的故事,諸如《晉文公出奔》《趙氏孤兒》《隋唐演義》《貍貓換太子》等等,這些作品對冷宮的一書處理,都是明清小說時期形成并流行的文學用法。
也就是說,“冷宮”這個詞匯是標準的元代以后的文學用法和民間通俗說法,并不是皇宮大內的詞匯。
真實冷宮什么樣
因此,我們可以在現代電視劇中發現大量對冷宮的誤用。比如電視劇《甄嬛傳》中,由于被認為要縱火殺其他妃嬪,雍正皇帝下令把年答應“打入冷宮并賜死”,這是錯誤的。同樣,在最近熱播的《延禧攻略》中,純妃因為陰謀被魏瓔珞揭穿,聶遠飾演的皇帝乾隆,下令將純妃“打入冷宮”。這個臺詞,也是錯誤的。
這種誤用,不僅是把古代民間的通俗用語讓皇室說出來的問題,而是在嚴格意義上說,明清兩代皇家所使用的紫禁城,也就是如今的故宮,也沒有專門的宮殿叫做冷宮。
當然,故宮里沒有專門的冷宮,不代表說明清皇帝都非常善待女性,這是因為歷史上的明清冷宮,雖然確實沒有在故宮里面掛過牌,但是確實又是存在過的。
比如說在歷史上,故宮的長春宮、儲秀宮都臨時充當過關押拘禁失寵妃嬪的場所,此外還有更有名的安樂堂等等。
安樂堂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明代著名的萬貴妃專寵于明憲宗,后宮內所有分寵的妃嬪一概遭到萬貴妃的打擊報復,其中宮中女史紀氏在得到明憲宗寵愛之后就被貶到安樂堂,后來干脆在這座冷宮里生下了下一代皇帝明孝宗。到了清末,因為支持光緒皇帝而被慈禧打擊報復的珍妃,則被軟禁在故宮東北角景祺閣附近。
后來有人轉述當時負責執行慈禧太后軟禁命令的太監崔玉貴的回憶說:
“景祺閣北頭有一個單獨的小院,名北三所,正門一直關著。上邊有內務府的十字封條,人進出走西邊的腰子門。我們去的時候,門也關著,一切都是靜悄悄的。我們敲開了門,告訴守門的一個老太監,請珍小主接旨。這里就是所謂的冷宮。我是第一次到這里來,也是這輩子最末一回。后來我跟多年的老太監打聽,北三所和南北所都是明朝奶媽養老的地方。奶媽有了功,老了,不忍打發出去,就在這些地方住,并不荒涼。珍妃住北房三間最西頭的屋子,屋門由外倒鎖著,窗戶有一扇是活的,吃飯洗臉都是由下人從窗戶遞進去,同下人不許交談。沒人交談,這是最苦悶的事。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飯。一天有兩次倒馬桶。有兩個老太監輪流監視,這兩個老太監無疑都是老太后的人。最苦的是遇到節日、忌日、初一、十五,老太監還要奉旨申斥,列數珍妃的罪過,指著鼻子申斥,讓珍妃跪在地上敬聽,指定申斥是在吃午飯的時間進行的。申斥完了以后,珍妃還必須向上叩首謝恩。別人都在愉快的過節,而她卻在受折磨。”
通過這段回憶我們也可以知道,在故宮的人們之間,“冷宮”這個說法已經從民間影響進了宮內,但是仍舊停留在宮人們私下里的交流中。而珍妃所受到的冷宮之罰,也是無數在紫禁城中遭受苦難的妃嬪們的一個縮影吧。
(責編: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