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彪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但是伴隨著快速發展,我國在經濟發展中存在著產業發展不均,高耗能產業集中等等問題。而未來高耗能產業的生產方式將逐漸被淘汰,新興的經濟發展產業和形態正逐步出現,中國未來想要繼續快速發展,必須要抓緊產業升級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風口,通過重點項目建設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探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新常態;重點項目;經濟社會發展
重點項目建設是經濟增速的“引擎”,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重點項目建設應該如何順應大勢,如何與時俱進的探尋到新的路徑,抓好新興產業和發展流行的新趨勢,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歸根到底,國民生活質量應該如何穩步提升,就業率和工資增長應該如何持續,已經成為當下需要積極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一、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新常態”。2014年11月9日習總書記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首次系統地闡述了“新常態”。“新常態”經濟在我國主要有3個特點。新常態主要特點:一是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一)傳統行業的改革加速
在新常態下我國的GDP增速逐漸變緩,這不是代表我國經濟發展變差了,而是在國家發展中我們更看重中的不是GDP數值的增長,而是國民生活質量上有了更高的追求。在新常態下,不能否認的是,我們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困難,這要求我們國家這么龐大的經濟體要承擔的風險變得更大。從傳統發展的動力來看,高耗能、高產值的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約束,資源枯竭、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傳統依靠勞動力的產業正逐漸的失去紅利的發展條件,如果想要更好地發展,必須轉型。新常態下,依賴投資拉動經濟日益困難,出口增長也因中美貿易戰而前景未卜,第三產業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拉動消費需求,“三駕馬車”拉動發展使得產業結構變得更加合理。
(二)大力發展新型行業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已經成為現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必須要全面深化改革,優化經濟結構,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特征,傳統行業的發展也開始和高新科技相結合,從原先的產品規劃到生產方式、營銷方式,甚至售后都因為網絡有了切切實實的發展改變。在新常態下,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就是要從低質低效生產向高效高質轉變,從資源消耗變成綠色制造,結合不斷發展的互聯網技術,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從消耗性發展轉變為以創新為驅動力,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三)創新是核心驅動力
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的結合已經成為發展的一個趨勢,未來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物聯網、無人駕駛等新技術的日益成熟,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是掌握著經濟發展浪潮中最關鍵的一環。在新常態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更好引領新常態的根本之策。通過科技創新,生產要素、生產效率穩步提高,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同時,便捷的網絡成為人們的生活出行的必備,手機支付、共享經濟都是依托著網絡發展逐漸進入公眾的生活中,便捷和高效推動著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的方便,這也是新常態下對于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目標。科技創新從根本上形成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源泉和動力。
二、重點項目建設的重要性
重點項目建設是擴投資、促轉型的重要抓手,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支撐。重點項目不是隨意確定的,在確定為重點建設項目時都是以客觀事實和經濟規律為依據。在我國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行業和部門都存在著能夠帶動整個行業部門未來發展的項目,把他們當作重點項目來建設和開發有利于加快整個行業和部門的快速發展,帶動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除了發展快速的,在每個行業和部門中也有一些發展比較薄弱的環節,如果沒有加快薄弱環節的建設,就會威脅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平衡,把這些項目設立為重點發展環節,是為了國民經濟綜合和平衡。將各方面的資源和人力集中在重點項目的建設中,是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決策,重點項目的建設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反映。
需要注意的是,重點項目重點不在于量而在于質,如果重點項目過多,就容易讓人混淆,不清楚哪個是重點項目。此外,重點項目的建設是國家經濟發展變化的反映,所以重點項目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變化而變化,要順應潮流,特別是在新常態下,重點項目的變化需要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夠保證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
三、如何探尋新的發展路徑
(一)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往往都要面臨深刻的轉型陣痛,這是為了鞏固經濟長期發展的基礎,使得國民經濟走向穩定、持續的發展道路。在我國的新常態經濟下,堅持開放和產業的升級、轉型、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經濟高速發展中,工業化、城鎮化凸顯出來的資源消耗過大、發展不平衡問題成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障礙,如果追求片面的高速,在短期可能可以通過政策刺激來解決問題,但如果產業結構不升級,發展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不拉動內需,國家的發展就會陷入僵局。
在新常態下,國家發展必須要以質量和效益為總目標,加速產業結構以節約資源和生態保護為支撐轉變,創新和科技成為產業發展的動力,保證就業和收入的增加。推動側供給結構性改革,只有轉變了發展方式才能在經濟發展中取得先機,才會讓我國的經濟穩步、持續的發展。
(二)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等第三產業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著力拉動內部消費。當前,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出口難度日漸加大,拉動經濟增長的環節就少了一塊,所以只有重新認識消費的特點,激發消費的活力,使內需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為未來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未來新常態下,要大力推進旅游度假、文化體育、教育培訓、健康養老等居民消費重點領域中的民生重點項目建設,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除了要拉動經濟消費,更要滿足居民生活中個性化的需求,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提高服務行業的整體水平。同時,建立標桿項目,引導涉及行業的健康發展,結合高新技術,加大對民生的投資,推動涉及民生行業項目融合發展,提升競爭力。
(三)創新是第一生產力
在經濟新常態下,要把科技創新與振興實體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把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與制造業內部的產業升級有機結合起來,把科技進步與構建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有機結合起來,在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三鏈”融合發展中提升產業能力和發展新動能。同時,要把發展制造業服務化以及服務經濟的發展與創新驅動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產業升級轉型與創新驅動融合發展。
結束語
在新常態下,重點項目建設不能只固守投資、出口等傳統領域,必須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趨勢進行改變。當前,我國在經濟發展增速減緩的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轉變和創新發展是發展的重點。重點項目建設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鞏固和完善現有投資、出口等優勢產業重點項目建設的基礎上,加大旅游休閑、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健康養老、文化創意、家政服務等內需領域的重點項目投資力度,為拉動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引領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成為經濟增速的“新引擎”。
參考文獻:
[1]孫華.經濟新常態視角的農村金融發展路徑探究[J].中國市場,2016(12):214-215.
[2]譚旭東.新常態下樂山電力轉型發展新路徑探究[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5,17(3):82-84.
[3]田曉丹.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視野,2016(15):82.
[4]張博淳.新常態下“互聯網+”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探究[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