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章林
摘要:本文從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趣味學習,在實踐情境中學習數學;開展競賽,采用競賽機制學習和多加練習,精心的設計課外作業四個方面談談如何提升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效率。
關鍵字: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實踐情景;趣味數學;競賽活動學數學;精心設計多練習
小學數學學科一到高年級,似乎有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滋味。成績好的學生好得不得了,成績差的學生差得不得了。一個班總有一小部分學生連加減法都算不出來,有的甚至連乘法表也不會背。他們馬上就要進入初中了,加減法都不能做,乘法口訣都不會背的學生怎么能學初中的平面幾何?怎么能學簡單的二次函數?害得初中教師叫苦連天,也弄得部分初中學生自己厭學,逃學,輟學。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教高年級的數學教師深入思考。
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造成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兩種情況,一是學生自身的個體差異,有的學生教師一講他就懂了,有的學生教師怎么講他們都不懂。二是教師指導質量上的個體差異,就是不能把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學生籠統教學,沒有差異性。在教學中必須將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教學時第一,是必須在傳授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教學,把教材的知識點分成二至三個層面,即基礎部分,解決問題部分,拓展部分,差生的底線是必須獨立完成前面兩個部分,即基礎部分,解決問題部分。成績好的學生必須完成拓展部分的相關問題,但不要求全面準確。總之不能千篇一律不分差異要求學生去完成課本作業題。第二,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定不能偷懶,不管上的哪個年級的課,學生前面沒學懂的知識都要補,不能只教高年級的知識,不補低年級的基礎;只教書本上的知識,不教課外實踐知識像那樣是教不好學生的。如果發現某一學生到六年級還不會背乘法口訣,不會做低年級的加減法,教師一定要抽時間給補上,讓這個學生跟上來。不能放手不管,讓學生知識脫節。要充分尊重有差異的學生,不能歧視差生。要多和成績差的學生交朋友,把教師的熱情和關愛多傾注給差生,只有差生變成了優生,教學質量才算真正提高了。對于成績好的學生要讓他們多接觸一些綜合性難度較大的題型,激勵他們的創造思維和求知欲望。如高年級的一些復雜的應用題;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的組合圖形都是小學階段難度較高的題型,要讓學生多去練習,找出不同的解題方法,熟能生巧。
二、在實踐情景中趣味學習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沉醉于數學情景之中,去享受數學。這環境就是校園中的數學,故事中的數學,生活場景中的數學,多媒體帶來的數學等。讓學生完全陶醉于數學學習的氣氛中。比如教師在教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的面積時,就把學生帶入校園中去,在校園中設計好所要學的圖形,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際量一量,算一算,比在教室紙上談兵效果好得多,學生學得有趣味得多。把所要教的一些相關問題的題目編成學生生活中的相關問題讓學生去解決,學生自然就有很濃厚興趣去解決,從中學到知識。隨著高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不斷增強,多讓他們到實踐中去學習數學。如求圓的周長,三角形面積,長方形面積等讓學生實際到野外去見識一下,動動手,學生對知識既掌握得快又感興趣,又學到了知識。
三、在競賽活動中學習數學
在這幾年的數學教學中,我體會到競賽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的
手段之一,特別是六年級要多舉行一些競賽活動。俗話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高年級學生榮譽感和自尊心都逐漸增強了,競賽活動就成為學習的動力。去年我們學校六年級有三個班,第一次競賽成績懸殊相當大,六一班均分93,六二班均分64,六三班均分78,通過一學年來的多次競賽活動到小升初時三個班成績都相差不大了,六一班95.4分,六二班93分,六三班92分。多舉行競賽活動,對磨練學生的學習毅力有很大的好處。不過競賽活動也要講方法,分層次進行,優生一個層次,差生一個層次,這樣比學生才有信心。若不分層次相比,反兒會對差生造成刺激失去信心。
四、精心設計作業,多加練習
學習數學要多多加強練習,見多才能識廣。練習要有目的性,爭對性,要以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為目的。教師在精心設計作業時注重爭對性,要體現學生個性化差異,因為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要讓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設計好的作業一定要學生獨立完成,隨時注意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學生應該掌握而沒有掌握的知識,教師一定要插缺補漏,及時給學生補上去,讓班里盡量不出現差生。總而言之,教學目標中該掌握的知識無論優生還是差生都要熟練掌握。創新知識,拓寬知識讓給優生去完成。只有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我們教師才放心。
參考文獻:
【1】趙偉,淺析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11
【2】李德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方法探析[J],學周刊,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