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法律信仰的理論形式進行分析,總結法律信仰的組成部分,結合法律信仰中的問題形式,對法律信仰問題進行探究,旨在通過法律信仰形成體系的分析,提高對法律形式的認識,滿足現代法律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 法律信仰 理論形式 發展需求
作者簡介:劉紫涵,湖南省漢壽縣第一中學。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004
法律信仰被稱為中國法律中較為重要的關鍵詞語,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現階段法制體系形成中,人們對法律以及法制體系形成了一定的認識,結合當前中國法制的表現狀況,認識到法律信仰中存在的限制性問題,通過對當前法律實際狀況的分析,認識到法律主體信仰訴求效果較差,而且,在對法律信仰主體服務權威認知的狀況下,對中國法制精神狀況進行總結,以便有效促進現代法律體系的穩定創新。在法律理論以及實踐形成的過程中,需要對法律信仰進行總結,但是無法進行經驗意識的分析。因此,通過對當前法律信仰認知狀況的分析,需要通過對中國法律信仰思想形成狀況的確定,結合法律信仰的基本內容,對法律認知狀況進行總結,促進法律信仰的文化創新。
一、法律信仰的系統組成
(一)法律信仰的相關理論
在法律信仰文化形式分析的過程中,法律信仰與絕對法律信仰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種法律信仰主要是在精神以及行為的基礎上進行法律體系的安排及規定,整個過程中不能對法律內容存在懷疑。理論法律信仰中,主要是需要對法律持有懷疑精神,行為主體對法律的是否完美存在質疑思想,這種思維形式是積極的,可以有效提高法律的監督,并實現對法律形式的有效修補及完善。在懷疑法律精神的背景下,主要是一種消極的思想形式,是對法律價值以及法律功能的全盤否定。通常狀況下,在法律信仰背景下,信仰對象法律包括:第一,記載并表現出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以及主題規律;第二,將人作為核心,公平、公正的衡量主體之間的權利,實現對自由秩序關系、個體社會關系的綜合確定;第三,在主體行為分析的狀況下,應該通過對復雜社會關系的認識分析,進行主體行為的梳理,避免法律不能成為信仰對象的現象發生。在法律主觀條件分析的過程中,具體的思維形式包括以下內容:第一,法律信念。主要是主體內心對法律誠服、堅定的認識;第二,價值認同。通常是指主體價值追求以及法律價值的一致性;第三,利益感受。主體通過對法律要求及心理體驗的分析,進行法律感受以及價值的分析,逐漸形成法律信仰。
(二)法律信仰的提出目的
法律信仰提出的目的如下:第一,法律模式在民族精神中存在著規范性、風化性的價值形式,融合當代民族精神的轉化形式,實現法律法制形式的引導,促進現代法律文化形式的穩定創新。第二,在民族精神價值取向分析中,法律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轉型的價值內容,在社會經濟、政治民主以及精神文化中是一種客觀性的需求;第三,法制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轉型中的價值內容,具有較為明顯的現實意義;第四,結合當代中國法制內容,明確法律的目標取向,逐漸形成全民性的法律信仰。而且,在現階段法律信仰形成的狀況下,也應該積極增強公眾的法律意識,提高人們對法律內容的守法認知,并積極弘揚法律內容,按照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則性需求,進行法律規則的分析,逐漸提高公眾的法律信仰 。
(三)法律信仰的實際效果
在法律信仰持續性研究中,結合范進等人對法律信仰的理論界定,認識到法律信仰的理論機制,旨在通過對法律信仰內容的分析,進行法律信仰內容的界定,實現法律內容的持續性分析。在法律信仰法制中可以發現,法律體系逐漸由法律意識演變成法律形態,在這種演變狀況下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這種傾向性法制的狀況下,可以對法律內容產生質疑及批評。而且,在法律意識形態演化以及理論認知分析的過程中,應該清晰的認識到法學界限機制,提高對法律形象的認識,結合法律從業者的基本內容,進行法律理論以及法律形象的確定,避免出現懷疑法律信仰的問題。在現階段法律監督制度以及立法不完善的狀況下,需要構建完善性的法律形式,結合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特點,實現法律體系的完善。
二、法律信仰中的認知盲點
(一)法律與宗教
法律及宗教內容存在著共享性的傳統要素,這種要素作為普適性的問題,只是存在于西方基督教會與多元化的競爭狀況下。在非法基督立法文化分析中,應該對非法基督教的禮法文化進行確定,結合法律以及宗教的法律強調法律形式。在非基督教禮法文化傳統認知的背景下,法律以及宗教中存在著超神圣意識,這種形式也就成為法律信仰中的盲點 。
(二)國進民退危機
法律信仰在某種特定的狀況下,與法律至上的原則相同,法律至上的基本前提是政治多元化,這種法律形式在西方國家有著較為明顯的體現。在社會逐漸發展的狀況下,多元化的歷史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得到了生動體現,而且,一些國家的皇權以及專項制度在轉型發展階段得到了釋放,充分展現法律多元化的創新格局,在某種程度上實現權力至上以及非法至上的發展狀態,這種法律認知是迷信權力,并不是法律信仰。結合現代化的國家權力以及技術內容,對于一些官僚法律,在某種程度上吞噬著社會,為社會的發展帶來危機 。
(三)法律信仰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在法律信仰以及法律內容分析的過程中,法律及信仰一起使用,并不能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漢語文化以及總結信仰研究中,通過會結合宗教信仰形式。研究分析中可以發現,基督教以及基督教義最主要是信奉上帝,但是,很少出現“信仰《圣經》”的表達形式。通過對這些文化內容的分析可以發現,在基督教以及基督教義特點整合中,存在著抽象、模糊的認知,對于信奉者而言,雖然不能進行系統性的認識,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內心感受。《圣經》中,猶太人以及基督教徒認為,上帝的漠視以及記錄與人類關系存在著關聯性,而且,信仰對象具備文字載體以及模糊性的特點,但是,可以進行內心感受的表達。因此,在正義載體、國家制定法以及作為信仰對象研究中,應該結合漢語表達的習慣,國家制定法不適合成為信仰的對象 。
三、形成法律信仰的基本思考
(一)實現對系統的認知及理解
在法律信仰思考形式分析中,通過對法律內容的系統性研究,結合法律認知以及理解觀念,進行法律系統的項目完善,通常狀況下,在法律信仰形成及認知的狀況下,應該做到以下內容:第一,積極加強對法律基本概念的認識。對法理內容有正確的認識,法主要是在禁忌——習慣——法演變中所形成的,結合原始社會的最初禁忌形式,提高對食物禁忌、性禁忌的認識,結合兩種禁忌形式,逐漸形成了正確性的理論認知。在法基本價值認知的狀況下,不能只是將認識形式停留在表面,而是應該在正義的角度對法律體系進行分析,有效解決人們對沖動以及私立內容的分析,這種認知角度下形成了共同性的法律觀念,實現對人類正義理念的認識及分析。而且,在法律基本理念強調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抽象的表達方法,加深對法律形式的理解及體會,有效促進現代法律體系的完善,滿足法律的維護及管理需求。第二,積極較強對法律體系的認識。在基本法律理念內容分析中,應該結合法律的規律性內容,明確法律主體,強調對法律機制的認識,有助于實現對主體法律產生向往之情。在認知角度中,需要建立部門法律形式,例如,在法律教材定義中,需要按照民法進行社會平等成員之間的關系調整,通過人身關系、財產關系以及法律規范的完善,實現對法律規范的內容確定。而且,人身關系以及財產關系界定的背景下,應該認識到民法屬于調整社會平等成員之間的人身關系以及財產關系,以便提高對法律的認識。而且,在法律平等主體確定中,由于民法屬于私法形式,與人們的關系相對密切。刑法作為公法,雖然不與該種法律經常接觸,但是,一旦與其接觸,就是關乎性命的大事件。刑法作為規定犯罪、刑事責任以及刑罰法律的內容,需要掌握刑罰的底線,提高對法律形式的科學認識 。
(二)積極強調法律情感的教育形式
在法律情感培養的過程中,可以提高人們對法律的認識,并激發人們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有效發揮出法律行為的基本價值。通常狀況下,在法律情感強調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內容:第一,突出法律的權利本位觀念。在法律權利觀念分析中,需要將權利作為基本狀態,結合法律體系中的存在因素、運轉形式以及法律權利等,進行法律體系的構建,滿足法律內容創設的基本需求。權利作為法律中的核心內容,是對法律的規范及認識,在法學分析中,需要突出行為主體的權利及資格,法律關系界定中,需要結合法律義務以及權利等,進行責任主體的明確,強調法律制度構建的價值性。法學教育狀況下,應該積極強調法律的規范性,按照法律權利,激發人們對法律內容的學習興趣,在真正意義上拉近人們與法律之間的距離。權利傳播中,需要引導人們增強法律認知,結合法律權利以及法律邏輯內容,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從而形成正確的法律信仰。第二,強化法律與情感的連接。在法律知識普及中,需要強調法律情感與法律本身之間的關聯性,通過法律與情感的連接,促使法律主體對法律產生規律性的認識,滿足不同主體的需求,為法律體系的完善及創新提供參考。
(三)構建完善性的法律實踐練習機制
所謂法律實踐練習內容,主要是引導人們參與法律活動,將所掌握的法律知識運用在實踐環節之中,并通過對實際法律行為的分析,培養人們的法律信仰。通常狀況下,在法律實踐練習中,應該做到以下內容:第一,成立專門的法律知識援助小組。在法律專門援助小組成立中,需要由專門人員進行法律知識的明確,使參與人員通過親身體驗提高對法律內容的認識,實現正義內容的有效傳播。而且,在法律內容明確中,應該按照一種普通的生活形式,進行法律內容的完善,建立起法與民眾之間的聯系橋梁,展現法律信仰的價值。第二,通過法律維護權益的有效確定,實現對法律信仰內容的合理認知,當人們感受到攻擊時,可以實現對最終權益的維護,人們會逐漸形成正確性的法律信仰,充分展現法律信仰的價值性 。
四、結語
總而言之,結合法律信仰內容,在法律體系分析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現代法律的基本形式,通過對法律內容的分析,進行項目內容的執行,并在法律約束的狀況下,提高對法律內容的認識,強調法律體系構建的積極性以及價值性。通常狀況下,在法律信仰問題分析的過程中,應該強調法律的基本政策、明確法律情感認識,并成立專門的法律實踐小組,通過這些法律形式的創新,引導人們明確法律信仰,為現代法律體系的完善提供支持。
注釋:
范光杰.關于大學生法律信仰教育問題的思考.理論導刊.2016(2).94-96.
沙俐.《法律與宗教》中的“一致與緊張”——對于法律信仰問題的再思考.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4(8).143-144.
孟磊、李小龍.重思“法律信仰”.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3,12(1).5-8.
王賽.關于建構中國社會法律信仰的思考——讀伯爾曼的《法律與宗教》.福建商學院學報(原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4).24-28.
段知壯.中國法律傳統與法治信仰——讀伯爾曼《法律與宗教》.懷化學院學報.2012,30(1).52-54.
婁仲俊、薛生海.青海高校培育民族大學生法律信仰的思考.法制博覽.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