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立婷
摘要:認知是情緒的開關。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和監控的過程,所以元認知對情緒的調節和監控是個體利用自身力量調解情緒的關鍵。從增強元認知能力入手調解來訪者的情緒和認知可以在根本上實現心理咨詢工作“助人自助”的目標。有針對性地提高來訪者的元認知能力不僅可以使其恢復良好的情緒狀態,澄清來訪者現實痛苦背后的心理機制,還能健全和整合來訪者的人格使其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元認知;焦慮;人際關系
本研究通過對元認知技術對一名人際焦慮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個案研究,證明此元認知技術對人際焦慮等情緒問題的心理干預有效。為心理學工作者治療人際焦慮依據和臨床實踐經驗,為今后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的研究提供事實依據。
1人際焦慮個案的基本情況和元認知心理分析
1.1來訪者的相關情況
女,20歲,河北某民辦大學二年級學生,由舍友建議并陪同前來咨詢。步態猶豫。坐下后很安靜,動作少。上半身圍裹一條粉色格子大方巾內著白色襯衣,下身黑色短裙,白色打底褲,黑色平底方口皮鞋。手在方巾后面交叉,右腿搭于左腿上。長發披于肩后,發色自然黑。身材中等偏瘦,皮膚白皙,眼部、唇部稍有淡妝。說話時語速慢,聲音小。眼神與咨詢師一觸即走,眼神常做思考狀盯住面前一點不動或看著舍友,怕和同學、老師相處,希望通過心理咨詢降低人際焦慮。
1.2心理問題產生的背景
幼時,父母務農常吵架,母親情緒化,父親幾乎沒什么存在感,兄妹三人。作為初中后家里唯一上學的人,家人要求讓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平時與家人交流少。上大學后經常獨來獨往,人多時就難以學進去,當同學或老師對自己大聲說話時就非常害怕,盡管心里知道那未必是針對自己但就是控制不了,尤其害怕跟別人眼神接觸。
1.3初始印象的元認知心理分析
一、從出生年齡推測來訪者并未經歷貧苦階段,性格中或缺少吃苦精神。
二、需要舍友陪同前來咨詢,推測來訪者在獨立性方面有所欠缺。
三、著裝不協調信息推測來訪者內心或有矛盾,步態猶豫推測其或在人際交往上并不主動,缺乏安全感。
四、臉著淡妝推測來訪者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五、語速、音量以及眼神透露出來訪者可能在自信方面并不足夠。
六、對于來訪者而言,咨詢師往往象征著他的問題。因此來訪者面對咨詢師的態度實際上會透露其對自己心理問題的態度。本例中來訪者的眼神與咨詢師一觸即走,則折射出其對自己心理問題或現實工作生活的態度。
七、整體看來訪者偏向內斂,常做思考狀也透露出她可能有想得多做得少的特點。
來訪者從非常在意母親的評價,泛化到在意他人的評價。這種回避面對的不良認知造成其在生活、學習中回避與同學、老師接觸的不良生活風格。來訪者的這種回避行為在其人際交往中自然的不到積極回應,周圍同學對其回避行為的消極反應又強化了她的回避行為,如此惡性循環使其人際焦慮變得越來越明顯。
2元認知技術對人際焦慮個案的心理干預
采用元認知技術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一般分四步。
首先,確定學生的心理狀況是否符合實施心理咨詢的范疇。從本案例來看,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屬于正常心理中心理不健康類的一般心理問題,屬于心理咨詢的范疇。
其次,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咨訪關系會影響心理咨詢的成敗。良好的咨訪關系是實現心理咨詢目的的重要途徑而非心理咨詢的目的。筆者認為尊重、熱情、真誠、共情和積極關注這些是心理工作者必備的個人品質而非技能,應是發于心而形于外的。若將這些作為技能來學習訓練建立咨訪關系,在實踐中將會出現嚴重的斧鑿痕跡。來訪者雖然有或大或小的心理問題,但他們對他人心理的覺察往往比常人要更加敏感。若心理工作者將尊重、熱情等品質作為技能“做”或“表現”出來,那么在來訪者眼中可能會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
第三,“得其意忘其形”地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并進而實現心理成長。目前,教育學各分支領域的經典實驗以及研究結論,無一不是要求教育者們通過研究來提供一種心理(異常)現象形成和/或治療的模型或范式。心理問題不會嚴格按照書上寫的那樣去發生、發展、變化。所以。不管是學習過程還是應用過程,都涉及“得其意”的問題。知識和現實問題的背后本質或曰規律是一致的,即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在進行學生心理工作時,需抓住學生心理問題的實質。人格是全息的,即個體人格中的核心特質或根源特質會在個體外在方方面面表現出來。在做心理工作時要對這些細節的東西有所觀察和注意。這么做一是心理工作的必要性,二是有目的的對來訪者觀察也有利于咨訪關系的建立(使來訪者感覺到被關注)。在觀察來訪者時,尤其需要注意學生表現出的“異于常人”的地方或者是有特點的地方,而這些往往是學生無意間流露出來的。這需要心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終保持心靈的開放。
結語
當來訪者利用元認知技術認識到了自身認知的錯誤操作后,在生活中再遇到以前的“困境”就會變成“明白人”。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即知道了問題背后的“所以然”。這時如何面對就是來訪者可以自由選擇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心理咨詢結束后來訪者遇到問題依然可以選擇逃避,只不過是與此前相比他知道自己在逃避,并知道了那逃避的后果要由自己來承擔。心理咨詢不能越俎代庖,來訪者有解決自己問題的權利也有不解決的權利。
參考文獻:
[1]柴曉運,田永果,龔少英,劉影. 元認知視角下的強迫癥的特征、模型及干預[J]. 心理科學進展,2014,22(01):97-103.
[2]慕德芳,陳英和. 元認知監控的機制:認知靈活性的調節作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3,29(02):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