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大燦
近年,代購已成為一個大群體。據國家統計局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調查顯示,2017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9.16萬億元,同比增長11.7%。其中商品、服務類電商交易額21.83萬億元,同比增長24%;合約類電商交易額7.33萬億元,同比下降28.7%。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預測,中國內地海外代購人數將在2018年增長到3560萬人,代購交易規模也將達到1萬億元。
海外代購的興起
代購產業的起步階段,甚至稱不上是“產業”,大多存在于在外留學的中國學生或者是在外工作的國人,每年回家的時候幫親友帶點海外物品,自然也收取一些辛苦費。一些人開始看到這種行為中存在的商機,他們聯合自己在國外的親戚朋友,幫人們購買他們想要的物品。這種傳統的代購模式下,用戶選擇好商品,找到靠譜代購,然后給予一定比例或金額的代購費,接下來的事情都由代購去完成。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人們開始習慣于網上購物,購物范圍從國內發展到了國外。海外代購開始興起,出現了一批專注于海外代購的網站和企業,他們充當了過去代購者的角色。
為什么中國大陸代購行業會發展起來呢?首先,就同類商品而言,國內的增值稅、消費稅等各種稅收疊加起來,國內的價格比國外的高得多。其次,國內的食品安全等問題屢屢曝光,國人對其質量品質一直心有顧慮,這同樣讓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于購買國外的商品特別是食品,如奶粉等。再次,從技術上來講,海外代購使購物環節更高效便捷。在全球龐大的網站中,中文網頁所占比例不足5%,這對于國內的消費者而言,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在獲取國外商品信息時產生障礙。而海外網絡代購恰恰能避免國際性的個人購物環節中產生的外匯管制、國際信用卡結算、通關速度、外語讀寫能力及資金安全等問題。網絡代購方式喚來了蜂擁而至的"代購族"。近年來,網絡海外代購較大程度地滿足了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備受青睞。
海外代購的亂象
代購雖然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但也伴隨著諸多問題。代購的產品可能存在假貨或殘次品,消費者很難判斷。代購所需花費的時間往往需要2-3周或更長,不能及時送達消費者手中,削弱了用戶體驗。代購的支付方式往往需要具有國際支付功能的雙幣信用卡或者國際上比較流行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如PayPal,支付方式的局限性也給消費者海外代購增加了困難。目前,尚無針對個人海外代購的專門法規,僅靠從事海外代購的個人自律,導致消費者在購買代購產品時維權困難。代購是什么法律關系?一旦出現問題,所依照的法律解決糾紛應依照民法和合同法,還是依照適用于一般企業和經營者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這都是新問題。而且各種附帶的壓力和困難接踵而來。
代購在境內外也引發了很多其他問題。香港嚴查代購引發的洋奶粉漲價;韓國第二大航空公司韓亞航空此前表示,出于安全原因,自10月22日起,將不再為飛往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乘客提供“以商業為目的”的行李托運服務;日本旅館提出代購人員給旅館帶來大量垃圾的意見等。這些都是代購引發的世界性問題,不容忽視。
《電子商務法》的解讀
《電子商務法》于2018年8月31日頒布,將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日益發達的電子商務大環境下,面對網絡技術革命的浪潮,《電子商務法》應運而生。歷經五年,四審草案最終定稿,僅僅對于“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定義就做了反復修改。前三稿中,《電子商務法》中“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張,一審稿是“電子商務第三方平臺和電子商務經營者”,二審稿是“自建網站經營的電子商務經營者、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電子商務經營者”,三審稿是加入“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對于這部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電子商務領域大法,將在各個方面影響海外代購行業,有很多亮點值得解讀。
第一,對“電子商務”及“電子商務經營者”進行了定義。《電子商務法》規制的是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除了金融類產品或服務(如P2P)、網絡新聞、音視頻節目(如優酷)、出版以及文化產品等幾個業態不適用該法外,其他通過互聯網進行的交易都適用《電子商務法》。電子商務經營者是指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包括電子商務平臺的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以及通過自建網絡、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
第二,明確了工商登記和納稅義務,要求被定義為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從業者必須進行正規登記,取得相關經營許可及依法納稅。從前處于法治模糊地帶的直播代購、微商等實質性電子商務經營者被納入該法監管范疇。“其他網絡服務”將這些新形態和涉及主體納入其中,明確利用微信朋友圈、網絡直播等方式從事商品、服務經營活動的也是電子商務經營者。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有利于加強對相關領域的監管,有利于更好解決此類消費糾紛。《電子商務法》第十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的”,從事經營活動,需要取得行政許可的還需依法取得行政許可。為了加強該條的有效施行,還配套規定了電商平臺對于平臺經營者的身份信息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報送義務以及提示未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的經營者及時辦理的義務(第二十八條)。工商登記意味著作為自然人的網商正式進入了行政監管視野,也為后續征稅做好鋪墊。《電子商務法》第十一條規定了“電子商務經營者履行依法納稅的義務,并依法享受稅收優惠”,即使是無需進行工商登記的電商經營者,在首次納稅義務發生后,也應當根據稅收管理有關規定辦理稅務登記,并如實申報繳稅。同樣,在第二十八條第二款,作為配套措施,要求電商平臺報送平臺內商家的稅務信息,并進行提示,以便確保電商商家納稅落實到位。
第三,電商平臺責任加重。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在整部立法中占據整整一節內容,其中多是關于“電商平臺義務”規定。第二十七、二十八條規定了報送平臺內商家的稅務信息,并進行提示,以便確保電商商家納稅落實到位。電商平臺經營者需注意的是,此次《電子商務法》不僅要求平臺經營者提交身份信息、地址、聯系方式、行政許可等,還需建立“登記檔案,并定期核驗更新”。實踐中,行政許可核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量的行政許可沒有官方驗證通道,如果商家上傳虛假行政許可,而平臺又沒有核查渠道,日后商家出了問題,平臺需承擔責任。
第四,在《網絡安全法》等已經對個人信息保護做出相關規定的情況下,此次電商法對用戶個人信息保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規定,首先是第二十三條要求:“電子商務經營者收集、使用其用戶的個人信息,應當遵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對個人信息做出宣示性的保護要求,畢竟個人信息是所有用戶數據中最為敏感的類型,也為《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做了鋪墊。
大家最為關注的是納稅問題。自《電子商務法》出臺后,“代購以后做不了”這類言論很快在朋友圈鋪天蓋地。有人認為,“代購”納入行政監管后,將對正品和假貨進行嚴格管控,更好保障消費者權益。稅收問題、重舉輕落是大概率事件,電商法應該只是鋪路,后期政策態度更重要。《電子商務法》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并不是加碼,而是在投訴人和被投訴人之間尋求平衡。對誠信賣家們來說,今后申訴的專業性會更加重要,應該是利好。另外沒有中文標簽、不是國家質監委認證工廠生產的奶粉保健品之類不得銷售,代購會受到嚴格的監管,一旦違規,最高罰款200萬元,總的來說對代購產生較大影響。
《電子商務法》頒布后代購的未來
盡管被下重手,但對代購行業來說,因為規模大小、專職與兼職、乃至主打假貨與正品等不同,受到打擊的力度是天壤之別。總體而言,對于廣大的兼職與小代購,基本不會受到什么影響;對于大中型代購來說,有非常大的影響。首先第一類兼職小代購根據《電子商務法》第十條: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不需要進行登記。其次,因為是親友代購絕大多數是正品,龐大的中國進出口人流量決定了海關根本沒有那么多人力來檢查每個箱子,并分析這些物品是否代購物品。行政成本收益太小,還特別容易激發矛盾,因此不會常態化。
但對于第二類大中型職業代購,影響很大。因為在代購行業激烈競爭利潤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又加大了物流與運營成本,可以說雪上加霜,很大一部分職業代購難以過這一關。代購行業目前競爭已經白熱化,因為門檻低,利潤高,很多人蜂擁而至。競爭激烈的結果就是假貨泛濫。假貨泛濫,與用戶以前維權無門有關。現在大中型職業代購均需要注冊,代購產品納入法律保護,工商稅務消費者協會都有義務管,維權力度變大,因此對很多供貨渠道不穩定、以次充好、坑蒙拐騙的大中型代購是一次毀滅性打擊。
在《電子商務法》實施之后,監管越來越嚴格,一些劣質產品、假貨都會受到嚴厲打擊。這對代購行業來說,雖然在短時間內或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但從長遠角度看,有了明確的監管措施有利于行業向好的方向發展,行業得到規范化,對消費者的權益也有了保障,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一個行業想得到長遠地發展,沒有強大的監管措施是無法如愿的。但這并不代表此次立法能從根本上解決代購存在的問題。比如海外代購,難道說幫助親戚朋友帶東西就算是違法了嗎?究竟哪些是屬于商業行為?哪些是屬于個人行為?這其中的界限很難劃分。
在稅收上,目前國內收稅基本憑借實體交易作為稅收對象。代購多數以C2C的模式進行交易,賣家在交易環節中甚至都不會接觸到商品。在整個交易過程完成之后該向誰收稅?商家的盈利與成本又如何進行判斷計算?取證不易,這也是非常大的難題。電子商務本身就是一個夾雜著多種類型模式的集合體,想徹底改善并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目前看來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
盡管這個過程并不容易,不可否認的是伴隨著2019年《電子商務法》的正式施行,對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而言,是一次明確的規范,假冒偽劣產品不會像之前一樣爛大街,消費者也不會被商業宣傳所欺騙和誤導,更重要的是能夠保證廣大消費者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