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軍民融合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國民經濟動員作為軍民融合中極為重要的領域,其基本法律《國民經濟動員法》已進入立法論證程序。十九大強調,要更加注重軍民融合,建立和完善軍民融合體制機制及政策法規。加快國民經濟動員立法,對完善國防動員制度、實施軍民融合戰略、落實文件精神、提升國防現代化和保障私權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軍民融合 國民經濟動員 立法 意義
作者簡介:劉瑞強,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012
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機制、國家安全局勢和未來戰爭形態都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與調整,國民經濟動員在積極應對此種變化與調整的過程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在制度建設和規范體系上,與《國防動員法》及其他領域的動員法制建設相較,國民經濟動員立法已經遠遠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很難適應軍民融合發展的需要。急需出臺國民經濟動員領域的基本法——《國民經濟動員法》,以完善國防動員法律體系,規范和保證國民經濟動員活動,對國防現代化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國民經濟動員立法符合法律體系化的要求,將極大地完善中國特色的國防動員制度
《憲法》規定了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制度,2018年《憲法修正案》第67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二十)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第8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發布動員令。”
《國家安全法》詳細規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家主席在動員領域的職權、實施程序以及履行國家安全危機管控職責可以采取的特別措施;《突發事件應對法》要求“國家建立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提高全社會的避險救助能力”;《國防法》規定了國家要在和平時期進行動員準備,并將國民經濟動員等動員準備納入國家總體發展規劃,完善動員體制;《國防動員法》全面規范了國防動員的一般性制度。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任務,首先要求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尤其是體制機制的完備;其次強調行政機關要依法動員,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另外,還要賦予公民、社會若干國民經濟動員的義務。因此,國民經濟動員領域的立法極為必要。而獲取當下國民經濟動員體制設計、機制運行、規范實施的全面信息,找準客觀存在的不相適應、不相協調的環節,對《憲法》、《國家安全法》、《國防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國防動員法》、《國防交通法》、《人民防空法》等相關法律進行協調,更是構建規范國民經濟動員領導、聯動、組織、協調、責任等內容的有中國特色完善制度體系的必備工作。
二、黨的若干重大決定要求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加快完善軍民融合發展、國防經濟、國防動員領域的綜合性和專門性法律法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健全國防動員體制機制,完善平時征用和戰時動員法規制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制定和完善發展規劃、投資管理、……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規……。加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法治保障。”十九大報告要求全面貫徹黨領導軍隊的根本原則和制度,必須更加注重軍民融合,努力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
國民經濟動員立法能夠為國民經濟動員法律規范的構建與完善提供指導與借鑒,而其基本法律《國民經濟動員法》還沒有出臺,必須加快國民經濟動員領域的立法進程。研究國民經濟動員立法,探究國民經濟動員立法的內容、模式、原則等,能夠更好的指導國民經濟動員立法實踐工作,促進國民經濟動員法律制度的完善。
依法動員是國內外的共識,法治化是國民經濟動員準備與實施的主要手段。推進國民經濟動員立法,探討國民經濟動員法律制度的構建,規范國民經濟動員的準備、實施、復員活動,以期優化國民經濟動員體制機制,形成快速、高效的國民經濟動員能力。國民經濟動員是國防動員的重要方面,進行國民經濟動員立法是基于整體的國防動員制度機制下,能夠更好地推進國防動員法律制度建設,提高國防動員整體水平的考慮。
三、加快國民經濟動員立法是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貫徹實施“十三五”規劃和《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的重大舉措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發表了一系列講話,尤其強調要搞好頂層設計和戰略籌劃,推動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改革,加快國民經濟動員立法是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他強調了法治對于軍民融合發展的意義,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共同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規范、引導、保障作用,著力提高軍民融合發展法治化水平。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十三五”規劃,要求必須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政策制度體系、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制定切實可行的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發展規劃,進一步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著力構建國防科技協同創新機制。加快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立法,尤其要在太空、海洋、網絡空間等領域推陳出新,構建軍民融合新型創新示范區,增強基礎設施、先進技術、產業產品等軍民共用共享的協調性。
《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要求進一步完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體系,重點領域融合有重大突破,進一步增強先進技術、產業產品、基礎設施等軍民共用的協調性,到2020年基本形成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國防動員體系。
實踐證明,凡是國民經濟動員立法完善的國家,其國民經濟動員必然有效運行,就同一個國家不同時期而言,凡是國民經濟動員比較順利的時期,也是動員立法比較完善的時期。在軍民融合的背景下,國民經濟動員也面臨諸多新的問題與挑戰。把國民經濟動員納入法治的軌道,從法治的視角探討國民經濟動員制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需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協調經濟建設與國民經濟動員工作關系的必然趨勢,也是國家由平時體制向戰時體制轉化過程中保持快速、有序、穩定的需要。
因此,堅持運用法律思維和法律方式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扎實做好國民經濟動員立法,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全面發揮法律法規的引導、規范、保障作用,也是提高國防動員和軍民融合發展法治化水平的重要舉措。
四、加快國民經濟動員立法,推進國防動員法制現代化,是國防動員現代化的客觀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防動員現代化無疑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大報告強調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要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
信息化戰爭戰場消耗巨大,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大,只有實行國民經濟的整體轉化,才能適應戰爭的需要,進而取得戰爭的勝利。國民經濟動員能力,不是國家管理者頭腦中固有的,而是后天學習的,是工業時代的戰爭動員造就的。古往今來,那些在國家安全上成就顯赫的國家領導人,林肯、俾斯麥、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毛澤東,無一不是國民經濟動員管理的翹楚者,同時也造就了眾多國家危機管理的有用之才。
施萊辛格曾說:“盡管未來動員的范圍可能不會那么廣泛,但是,其影響卻可能出奇的大。這可能說明,我們再繼續按照過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去準備未來戰爭,將是一個錯誤。”國民經濟動員是實現國家安全戰略政策的基本工具,是籌集經濟資源、保障戰爭需要的手段,是國家應對戰爭和軍事威脅的基礎手段。依法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這個工具和手段,是國家現代化對國家領導者和管理者提出的客觀要求。國家法律制度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加快國民經濟動員立法,是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五、加快國民經濟動員立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人身自由、財產權利的剛性需要
我國在國防動員給私人造成損失時,政府缺乏合理的補償機制。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既不能亂作為,也不能不作為,使行政型國民經濟動員向法治型國民經濟動員轉變。國民經濟動員準備和實施過程中,為應對突發事件、緊急狀態和戰爭狀態,需要采取限制、剝奪甚至克減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自由、財產權利的諸多強制措施。
《憲法》第13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立法法》規定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以及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征用等事項必須制定法律。
國防動員是非常法律狀態,是國家在戰時或緊急狀態下調動各種資源的措施,其目的是為了保障戰爭順利進行和國家安全。動員物資的征用其實就是限制私有財產權,這種強制權力唯一來源就是基于國防安全的考量,只有法律才是這種權力唯一正當依據,缺少嚴格的約束和規范,就會出現公權力的泛濫和誤用。國民經濟動員具有國防動員強制性的特點,而強制措施實施完畢后要及時予以補償。《國防動員法》規定造成征用物資毀滅或損失的,應按國家規定給予補償。因此,加快國民經濟動員立法是規范國民經濟動員活動、保護私權利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孔昭君、陳正楊.關于深化和升級國民經濟動員機制的思考.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2]李芳梅.我國國防動員補償法律制度研究.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3).
[3]劉凱峰.談國民經濟動員的應急功能.軍事經濟研究.2008(8).
[4]張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動員史(1949-1978).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4.
[5]施萊辛格.國家安全的政治經濟學.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