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種多主體的協同也面臨著協同不暢進而影響協同育人的效果。本文認為從資源共享、利益協調、文化整合和評價激勵等四個方面建構相應的耦合機制有助于更好地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
關鍵詞 “政產學研用” 協同育人 耦合機制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技術研究規劃項目(課題編號:JB024);中國林業教育學會高教分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重點課題(課題編號:LGJ-11-Z-11);紹興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課題(紹市教高〔2015〕135號);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教學改革項目(課題編號:jgyb2015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龍春陽,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094
“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從最初的思想共識變成了國家的政策導向。從《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到《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再到《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都強調要發揮多方主體的合力共同致力于人才的培養。如今,許多地方在“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以下簡稱“雙創人才”)進行了諸多探索。“但同時,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 ,尤其“政產學研用”多方主體之間尚未建立起一套運行高效的耦合機制來全面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和促進其在育人上的有效協同。因此,本文基于更好服務于雙創人才培養的視角,嘗試從資源共享、文化整合、利益協調、評價激勵等方面探索“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耦合機制建構。
一、資源共享機制
從現實的情況來看,雙創人才培養主要或者說基本上還是高校自己在唱獨角戲。盡管已經在開展“政產學研用”的合作,但政、產、研、用如何更好地參與到雙創人才培養之中,還是缺乏便捷和暢通的渠道,而且高校內部的一些實踐操作也是與國家政策導向存在諸多矛盾。高校自身在很多方面的抱殘守缺與管理上“一刀切”的做法,加劇了高校的故步自封。因此,如何在協同育人上加強“政產學研用”之間的資源共享變得更為突出。以下就課程建設、公共平臺建設來談談“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資源共享機制的建構。
就課程建設來說,首先就要解決雙創人才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的標準和規格問題。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課程體系的設計與課程內容的供給就會偏離雙創人才培養的要求。基于此,需要發揮“政產學研用”多方的集體智慧在共商共議的基礎上確定雙創人才的標準與規格,再根據該標準與規格要求沿著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的邏輯層次共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并依據這些不同類型課程的特點以課程群建設的形式框定不同類型課程的核心內容,使課程建設實現與專業教育密切聯系,又與創新創業深度融合的目標。這樣有效地解決了“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仍存在未納入教學主渠道、缺乏專業支撐、多停留在通識教育階段等諸多問題”。 這些不同類型的課程群又可用于“政產研用”員工有關培訓和學習,實現課程體系與內容在共建中共享和共享中共建的雙向促進。
從公共平臺建設來說,需要調動和整合“政產學研用”的各方力量共同建設能聚合師資、資金、政策、實習實訓、創新工場、創業孵化等一體的資源共享平臺,為雙創人才提供師資保障、資金支持、政策服務、技能訓練、創新試驗、企業孵化等便捷服務。這樣的公共平臺既對“政產學研用”全方位開放,也面向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開放,體現效益性和公益性的融合。以平臺師資建設為例,隊伍的選擇的標準主要選自于各行業的精英、政府要員、專家學者、技術能手等人員,該隊伍以專兼職的形式提供服務,并給予一定的薪酬。這樣可以有效解決雙創人才培養上師資隊伍匱乏的瓶頸問題,因為“傳統的院校單一管理模式使得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普遍存在“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和“重學術,輕技術”的現象,忽視了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往往理論水平很高而實踐能力缺乏。”
二、文化整合機制
“政產學研用”作為不同類型組織,各自本身就具有與其他組織不同的組織文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會導致“政產學研用”在雙創人才培養上存在著諸多觀念上沖突,自然就會影響到它們在雙創人才培養上達成共識和一致行動,進而使“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變得十分困難。比如,“企業通常具有明顯的利潤導向,注重合作帶來的經濟價值;高校則是科研導向和人才培養導向,考慮合作是否有利于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這種價值觀的分歧會影響協同育人平臺的實際運行,容易導致只是高校‘獨舞,協同單位淪為配合的角色,最終被邊緣化,這樣就發揮不了協同共建的真正作用。” 因此,要實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目標,就要建立一套能超越“政產學研用”各自組織局部利益所牽制的文化整合機制。在此,從價值認同和行動規制兩個方面來探索“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文化整合機制建構。
從價值認同來說,一方面,針對國家層面出臺的系列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培養雙創人才”方面的宏觀政策文件,在全社會,各行業、各組織強化“自上而下”的宣傳教育和深入學習,讓全社會都充分認識到創新創業的重大戰略意義以及培養雙創人才的緊迫性與艱巨性;另一方面,在“政產學研用”各個組織內部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培養雙創人才”的“自下而上”大討論,并結合社會實際開展系列的獻計獻策活動和積極進行地方區域實踐探索,形成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地方經驗,以供國家層面進行總結推廣和下一步出臺相關實施細則提供了決策依據。這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互動,促進了“政產學研用”在協同育人上形成了真正的價值認同,并保障它們在雙創人才培養上形成共同合力。
從行動規制來說,一方面,可以針對雙創人才培養和協同育人問題制定出面向“政產學研用”不同主體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明確各自主體的職權和職責邊界與范圍,避免不同組織主體的相互推諉和相互扯皮以及不作為;另一方面,可以在共同致力于雙創人才培養制定出約束“政產學研用”不同主體行動的負面清單,防止有的組織主體借“協同育人”之名,行個人私利或局部利益之實,防范損害大局利益的“亂作為”。通過這些行動規制規避協同育人變成“走過場”的形式主義。
三、利益協調機制
《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強調,“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形成穩定互惠的合作機制,促進校企緊密聯結。”但是要形成校企利益共同體,就必須面對校企之間的利益分歧問題。“高校和研究所要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拓寬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形式,有效利用豐富的育人資源,實現合作共贏。” 但是如何讓高校和科研院所雙方都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長效機制,也得充分考慮彼此間的利益協調問題。“政產學研用”實現深度融合和形成協同育人,不是光靠政府的單項推動和輿論的反復呼吁所能奏效。總而言之,“政產學研用”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各自都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如果回避和否定這一點,“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不是走向形式主義,就是半路夭折。要真正實現科教結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產學研用”協同聯動,共同致力于雙創人才的培養,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就必須對相互利益的尊重,需要從風險分擔、互利共贏入手建構相應的利益協調機制以解決好“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所面臨的利益沖突問題。
從風險分擔來說,技術開發的失敗、創業孵化的挫折、創新成果在市場上的遇冷都是雙創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會導致“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過程中前期投入的部分資源的稀釋或消解,再加上創新創業本身就會面臨著諸多的不確定因素,也無法保證后期繼續追加的資源就一定會產生百分之百的顯著效益,而且,物資、人才、財力、時間、精力等各類資源的損耗也有可能持續比較長的時間。創新創業中的各類風險,需要“政產學研用”在風險分擔上明確好各自的職權與責任,協商好各自在資源投入上的彈性空間,發揮好各個組織各有所長的優勢,充分運用資源互補等優勢來應對風險和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
從互利共贏來說,“政產學研用”的各類資源匯聚到創新創業的活動之中,會使聚集的資源在創新創業的鏈條中得到較好地配置,在某些點或某些時段可能會產生比較巨大的倍增效應。這些倍增的利益需要一些通道,以互利的方式反哺給資源的“出資(這里的“資”不局限于資金或物資)方”,使“出資方”獲得相應的回報,以持續調動“出資方”的積極性,同時提升組織自身的競爭力。這種互利的方式可采用制度化的形式或者專門委員會民主化決策的形式,按照貢獻大小或資源供給的多少或者從更多受益方抽出補償等來實施運作。
四、評價激勵機制
“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完全打破了高校自己大包大攬雙創人才的局面,呈現的是一種不同于傳統人才培養的模式。以前傳統的育人效果與育人過程的評價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因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性特征突出,使人們不可能像考察其他教育的效果一樣,通過編制一套試卷來評價教育效果和學習效果。因為評價創業教育的效果不但要看創業知識掌握得如何,還要看創業行為和創業態度的激勵與變化程度,這兩項指標都很難通過簡單的試卷和觀察測得。” 另外,“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還涉及到多主體的協同問題,它們之間互動和聯動的方式、效果與過程都會對雙創人才成長產生影響。對以前的評價制度進行改革,不僅有利于更好促進“政產學研用”進行有效的協同,也有利于增強其對雙創人才培養效果評估的針對性,更有利于發現多主體協同育人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并加以改進和完善,更好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導向功能,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改”。
首先,科學設計“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評價的基本原則,構建以“雙創人才發展質量”為核心和以“創新實踐能力”為導向的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探索“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評價的影響因子,明確實施評價的主體與責任。比如,可以“新組建合作教育、協同育人類專門中介組織,搭建利益相關方溝通平臺,發揮專業化中介服務與協同育人‘第三方監督評估作用。” 其次,推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實行自評、互評、第三方評價相結合。政產學研用各自對照新制定的考核標準和考評體系,先展開自評,總結自身的成果與發現自身的問題,并對其他協同方的協同情況進行相關的互評,然后再由相對權威和相對專業的社會第三方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做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所強調的那樣,“健全社會第三方評價,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
再次,強化對評價結果的運用,發揮好評價的監督指導與激勵促進作用。比如,對熱情投入雙創人才培養的高校,在財政撥款上和平臺建設上給予較多的政策傾斜,讓其更好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對于多主體合作協同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加以協調和指導。對于協同育人中消極懈怠的個人、群體或組織予以督促。對于積極參與協同育人的企業,可以適當給予稅收的優惠或者財政上的補貼或提升榮譽的等級等。對于為雙創人才培養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予以相應的表彰,并在相應人才計劃的評選上予以優先,等等。
注釋: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7-12-19)[2018-08- 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劉波.高校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的耦合機制研究.中國成人教育.2017(12).68-71.
陳維霞.應用型大學協同育人管理機制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2).42-47.
詹勇、王文婷.建立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協同育人平臺運行機制.中國高等教育.2016(10).24-27.
吳愛華、劉曉宇.深入推進科教結合協同育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6-9.
劉彤、王雪梅、陸薇、曹典.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轉型與創新創業培養體系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71.
劉學忠.地方應用型大學協同育人體制機制新探.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9).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