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蘭



我國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度出發,提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5年來,高考全國卷各學科試題都對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視,專門編制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考查目標或考查載體的試題,凸顯了高考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作用.
然而,相關調查表明,對于中華數學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多數高中數學教師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認為不知如何實施.
基于這樣的現狀,本文以高中數學教材中介紹的數學史料的整理為切入點,回觀梳理中華優秀數學傳統文化,并例說中華優秀數學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數學課堂的方式,期待拋磚而引玉.
2 中國歷史上的數學家與數學文化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優秀的文學流光溢彩、熠熠生輝,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多人會想到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孰不知我國古典數學也有輝煌的成就,就像一顆藍寶石在歷史的天空煥發迷惑炫彩,歷史上出現的數學大家和他們的研究成果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作出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數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古圣先賢的刻苦鉆研,嚴謹務實的精神與情操令人高山仰止,激勵著一代代數學人在數學的高峰不斷地跋涉攀登!
3 中華數學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課堂教學的方式
3.1 附加式融入課堂
數學史作為數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詮釋數學文化和推動素質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課堂上展示數學家的圖片、人生經歷、勵志故事、趣聞軼事等,去掉后對教學內容沒有影響,但是,這些適當的融入對學生具有激勵和激趣功能.例如,習題中經常遇到秦九韶的《數書九章》的引題,所以中學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秦九韶的生平和他的《數書九章》.《數書九章>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內容豐富,精湛絕倫.特別是大衍求一術及高次代數方程的數值解法,在世界數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那時歐洲漫長的黑夜猶未結束,中國人的創造卻像旭日一般在東方發出萬丈光芒.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激發考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和民族自豪感.
例1 (2017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文4(理2))如圖l,正方形ABCD內的圖形來自中國古代的太極圖.正方形內切圓中的黑色部分和白色部分關于正方形的中心成中心對稱.在正方形內隨機取一點,則此點取自黑色部分的概率是()
A.1/4
B.π/8
C.1/2
D. π/4
本題以附加的方式將中華優秀數學傳統文化中的“太極圖”融匯在幾何概型問題中,既考查了數學知識.又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一舉兩得.
事實上,附加的方式一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課堂的主要方式.
3.2 順應采納式融入課堂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初步了解數學產生與發展的過程,體會數學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例如數系的擴展史就是一個饒有趣味的、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的發現史.
例2 (1)遠古的人類為了計數的需要,用手指或石子數個數,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創造了自然數——數出來的!
(2)為了表示各種具有相反意義的量以及滿足記數法的需要,人類引進了負數,如零上2度和零下2度如何區別、表示呢?這就是《九章算術》中關于負數的說法:“兩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負以名之”——欠出來的!
(3)大約在四千年前,為了公平分配物質,印度人引進了分數,如買鴨子的四分之一——分出來的!
(4)公元前幾百年,富于理性思維的希臘人發現,邊長為1的正方形和正五邊形對角線之長都不是分數,從此,人類知道了世間還存在著另一類數,那就是無理數,無理數的發現還發生過不可理喻的慘案——不可名狀,不可公奪,著實無理的數!
(5)人類至少在上古時代,已經會求解一些一元二次方程了,例如四千多前的古巴比倫人,與減法運算引出了負數有點類似,在求解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在內的高次方程時,一定會出現負數開平方的問題,負數開平方的數,后來被稱之為虛數,虛數這個名稱是17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創造的——想象與虛幻出來的!
3.3 實用器具或圖片引入課堂
高中數學實驗是幾乎沒有的,很多人認為一張紙一支筆就可以研究數學了,然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舉目可見的器具都隱含著數學幾何原理,尤其是中國傳統的建筑土木工程的一些工具、模具、構件都有幾何性質的應用,如墨盒、卯榫、陰陽角鏟等,若能在課堂上展示實物,讓學生把玩把玩,那是很有趣味的.
例3 木工師傅在鋸木板時,往往先在木板兩端用墨盒彈一根墨線然后再鋸,“墨線盒”它是一種木工使用的專業“劃線”工具,它主要是在木料上畫直線,把蘸了墨的線從墨盒里拉出來,兩頭固定住,將線從中間提起,然后松手,只聽“啪”的一聲,一條筆直的黑線,就打在了木料上,木工就可以切割使用了,這樣做的數學原理有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是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另一個是如果直線上兩點在一個平面內,則這條直線在這個平面內,若是墨線盒能在課堂上展示,則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華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引入數學教學的研究,是數學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會推動教學方法的發展,有了中華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潤滑,拉近了學生與數學、學生與老師的距離,讓學生置身在數學的歷史文化長廊中,對數學的感悟會更深切、更親切,這是單純的數字和圖形所不能給與的,可以相信,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數學課,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研究和應用數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對數學文化價值的認識,改變學生的數學觀,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于保持對數學的興趣,從而全面提高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徐品方.數學趣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李兆華,中國數學史基礎[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3]陳斌.高中數學教學要重視數學的發展史[J].數學教學通訊,2016 (21):4-6
[4]王憲昌.關于數學文化研究的幾點思考——兼評《高中數學課程標淮》中數學文化內容的設置[J].數學教育學報,2007, 16 (1):44-47